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改革開放近30年來,浙江成為中國發展最快、制度創新最為活躍的經濟熱土之一,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跨度變遷。在這一令人目不暇接的經濟巨變和全方位的制度變遷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令世人驚訝又興奮的獨特的“浙江現象”。其中,專業市場現象是最值得研究的“浙江現象”之一。
專業市場在浙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已連續16年保持商品市場成交總額、超億元市場數、單個市場年成交額三項全國第一。2006年,全省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專業市場372個,占全國的14.73%;億元以上專業市場實現成交額5028.07億元,占全國億元以上專業市場成交總額的19.13%;億元以上專業市場營業面積總和為1030.9萬平方米,占全國億元以上市場營業面積的8%;億元以上專業市場共有攤位數35.27萬個,占全國億元以上市場攤位總數的13.95%。
浙江專業市場最早產生于70年代末,主要分布于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大多為農民出身的個體戶,經營商品主要是單件價值低、檔次低的小商品和日用品。浙江許多知名專業市場所經營的都是某一單類商品,專業性很強,如嘉興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紹興中國輕紡城、永康中國科技五金城、余姚中國塑料城、桐鄉濮院羊毛衫市場、海寧中國皮革城主要經營的分別是絲綢、布料、五金產品、塑料、羊毛衫、皮質服裝、箱包或鞋類。不僅如此,市場內的許多商位還往往只經營某一小類商品或產品的某一個小部件,市場布局因此也采取“劃行歸市”的辦法,將經營同類商品的商戶集中于某一區塊進行交易。
最初由于“專業市場”概念很難在英文中找到恰當的對應物,理論界對專業市場的定義存在一些不同。多數學者(金祥榮、鄭勇軍等,1998)把專業市場視為一種共有產權的組織形式,認為專業市場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交易擴展和專業化分工的重要制度;也有人(張旭昆、羅衛東等,1996)強調專業市場需要從產權特征和產品特征這兩個方面來定義,總體上專業市場是由市場所有者來提供銷售場地及相關服務,有許多貨主銷售具有互補關系一大批商品的場所。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專業市場是一種以現貨批發為主,集中交易某一類商品或者若干類具有較強互補性和替代型商品的場所,是一種大規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場制度安排。
學者的爭論使專業市場的概念逐漸明晰,也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鄭勇軍等在對浙江專業市場系統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在《解讀“市場大省”》一書中,從專業市場成長的生命周期角度,將浙江專業市場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產生(1978―1984)、成長(1985―1995)、和成熟與調整、轉型(1996年以來)。對于專業市場的興起,有些學者(張仁壽,1990,1996;朱國凡,2000等)從精神文化層面來考察,認為市場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典型的浙江民間商業精神,這種精神在傳統重農抑商思想的重壓之下,在廣大的小農經濟和手工業經濟的縫隙里,在政府幾乎無法管制的領域,尋找到了避免壓制的途徑,并發展成為民間的經濟理性和商業精神。在市場的發育和形成過程中,如果既有工商業者的自發行動,又有政府的因勢利導、積極推進和有效規范,其進程就會大大加快。從實踐方面看,產生在浙江的專業市場與西方工業化前期和初期的情形有很大不同,西方國家的專業市場大多分布在城市;而在浙江,改革以來所發展起來的專業市場首先在農村地區產生。對這一差別的解釋,金明路(1996)認為浙江的專業市場是作為傳統體制外的增量方式發展起來的,所以計劃控制薄弱的農村地區具有較好的生成條件。
如果說由于政策障礙和觀念束縛,20世紀80年代初期專業市場的發展相對緩慢。那么隨著改革的推進和思想的進一步解放,1985―1995的這十年間,浙江專業市場進入到了快速發展階段。成交額從36.2億元躍升到2165.7億元,市場數從2285個增加到4349個。實踐的發展推動了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鄭勇軍、袁亞春和林承亮(2001)將快速增長的原因歸結為:在政府由禁止轉向鼓勵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專業市場以經營農村工業企業生產的工業品為主,專業市場成為浙江眾多小規模的農村工業企業的共享式的銷售網絡。通過由專業市場及與專業市場關系密切的商人隊伍組成的巨大銷售網絡,使浙江中小企業能夠享受遠程貿易所帶來的收益,浙江工業品得以輻射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特別是東北、華北和西北農村地區。
20世紀90年代中期,浙江專業市場開始步入成熟階段。1997年,全省共有集貿型有形市場4488個,名列全國第七;年成交額為2798元,占全國商品交易市場年交易總額的12.69%,名列第一。浙江市場的平均規模為年成交額6234億元,名列全國第一。其中,超億元市場309家,超10億元市場57家,超百億元市場2家,攤位數在2000個以上的特大型專業市場29家,全國規模最大的“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擁有攤位數2.7萬個,年成交額190.37億元。但是,學術界仍然對此保持著一份清醒,一些學者(羅衛東,1996;張仁壽,1996)認為浙江專業市場在取得驕人業績的同時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專業市場的發展勢頭明顯減弱,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市場交易額的集中度不斷提高;分布在城市的專業市場發展勢頭明顯強于農村地區的專業市場,專業市場發展的戰略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經銷、代理等現代貿易方式和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商品信息網絡開始出現。如果專業市場不能很好地應對這些變化,那么未來的發展令人擔憂。
在同時期,《浙江社會科學》雜志組織了“專業市場與浙江經濟叢談”,討論的熱點就是浙江專業市場的發展前景,此后一系列的文章探討了專業市場的轉型問題。學術爭論后的一個共識是:現階段浙江專業市場的微觀基礎及其渠道是傳統的,需要逐步向現代市場組織轉變,重組市場優勢;專業市場也要通過功能和業態創新,逐步植入現代市場組織的功能;專業市場要從簡單的物業管理向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共同代理、展銷展示等現代商貿功能拓展;結合城市化及其功能建設,大力發展專業特色街,實行專業市場的高級業態創新。
在這個共識基礎上,一些學者更注重從行業、地區協作的角度來考慮專業市場未來發展,因為專業市場的發展帶動了交通運輸、房地產、金融、保險、餐飲、酒店、信息、通訊等諸多行業的飛速發展,產生了乘數效應,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整體繁榮。通過產業配套、來料加工、勞務合作等方式,浙江的專業市場不僅帶動了省內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還帶動了國內許多省(市、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如全國目前有北京、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16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萬農村婦女在為義烏市場做來料加工,每年從義烏市場領走的加工費達30多億元。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一部分有條件的專業市場將自身打造成分工協作網絡的樞紐或許更符合未來生產發展的要求。
■陸立軍(浙江省委黨校教授、浙江省特級專家)
■任光輝(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點擊次數: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