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穩,天下安;農業興,國家盛。農業是發展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8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這些文件總體上詮釋了中國農業的政策主線,核心是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省九次黨代會提出,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不斷強化。
(二)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城市,“三農”工作始終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力推進并取得了一系列不俗成績。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全省糧食高產創建先進單位,全市農業人均產糧、人均旱澇保收田、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等指標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浚縣是全國糧食生產標兵縣、農業部批準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7835元,較2010年增長15%。
(三)昨天已然過去,未來充滿挑戰。如何正確認清形勢,總結經驗,發揮優勢,大膽創新,對我市農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鶴壁市創建科學發展示范區綱要》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立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糧食單產、品質保持全國前列,在探索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和諧的科學發展路子中走在前面、作出示范。市委書記丁巍提出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建設國家級現代玉米種業產業技術研發基地,做大做強“永優”種業;加強“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模式的探索,在農村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力爭有所突破。
“十二五”發展大幕開啟,科學發展示范區創建揚帆起航。中央、省、市領導對農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鶴壁農業發展重任在肩。
(四)近年來,我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發展新型現代農業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農業基礎設施水平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積占總面積的90%,人均旱澇保收田居全省之首;高產田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80%;農業生產主要作業程序基本實現機械化。全市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生產格局。
高產創建水平高。糧食高產創建先后創14項全國高產紀錄,為我國同類地區糧食高產創建引領了方向、樹立了標桿、展示了潛力,為我國整鄉、整縣整建制開展高產創建積累了經驗,提供了樣板。全市糧食總產連續8年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穩定在100萬噸以上,連續3年穩定在110萬噸以上。
產業化水平高。全市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152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668家,其中省、市級示范合作社64家,全市75%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軌道,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
科技創新水平高。我市先后培育出10多個浚單系列玉米新品種,其中浚單18、浚單20已成為全國夏玉米主產區主導品種,浚單20成為河南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品種,浚單18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給浚單系列玉米品種起名為“永優”,“永優”品牌享譽全國,鶴壁玉米育種水平全國領先。同時,我市擁有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研發中心4家。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7%,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同時,我們在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方面還面臨著很好的機遇: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省、市黨代會報告,都把農業和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定為“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農業和糧食生產的作用再次得到強化。
這些優勢和機遇,為我市下一步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增強了我們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
(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盡管我市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勁不足;農業規模化生產程度低,農業服務體系弱;農業農村發展仍處于攻堅克難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任重道遠。
面對諸多問題和困難,我市該如何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破解工作中的一道道難題?
作為農業部門,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就是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好省、市黨代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市委重大戰略部署上來,擔當起推進我市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責任,做到學習、謀劃、運作、落實四到位。根據市委要求,圍繞“如何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這一重大課題,結合鶴壁農業實際,搶抓機遇,發揮優勢,立足于做,立足于實,加快推進我市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夯實“三化”協調發展的產業基礎,為走出一條具有鶴壁特色的“三協調、兩和諧”的“三化”協調發展新路子作出應有的貢獻。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把穩定糧食生產擺在首位。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是農業部門的首要任務,從當前看,人增地減不可逆轉,農產品供需矛盾長期存在。我市作為全國糧食先進市、優質糧源基地,承擔和履行好這份責任義不容辭。要堅定不移地抓好糧食生產,特別是糧食高產創建工作。要集中力量,集約資源,集成技術,努力提升糧食高產創建水平,繼續保持我市在全省、全國的領先地位。2012年我市糧食高產創建,建設整建制推進試點縣1個、整建制推進試點鄉鎮1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8個,總示范面積60萬畝以上。萬畝示范片小麥畝產達60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畝產達800公斤以上,建設高產創建標準化示范區試點1個~3個。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努力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農業的功能不斷拓展,效用不斷延伸,內涵不斷豐富。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下一步,要把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作為重點,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開展高產創建標準化示范區試點建設工作,大力推進大宗農作物標準化生產和蔬菜標準園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堅持實施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狠抓農產品“三品”認證、地理標志認證。2012年,修訂、制定農作物技術標準、規范、規程20個,建成標準化示范區10個以上,認證“三品一標”5個以上,全市大宗農作物標準化生產率達90%以上。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用現代化農業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信息技術已成為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源泉和動力,已經引領和支撐著高效農業、精準農業、智能農業的發展。要以國家和河南省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為契機,以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業信息系統和農業物聯網建設為重點、以體系建設、平臺建設、系統建設以及應用示范為抓手,按照建設“數字鶴壁”要求,制定《鶴壁市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謀劃籌建新型現代農業信息應用系統,推進物聯網、地理信息、遠程控制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信息化、智能化、可視化。2012年,建設以物聯網應用為主導的農業信息綜合示范點3個~5個;農業龍頭企業、批發市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組織網絡覆蓋率達90%,信息在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和產品銷售中的導向作用進一步顯現。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產業化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我市農業產業化保持較快發展,但還存在著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偏低、產業鏈短等突出問題。要按照“支柱產業特色化、規劃布局區域化、投資主體企業化、經營機制產業化、生產基地標準化和優質產品品牌化”的要求,以標準化和品牌化為重點擴大基地建設規模。從現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選擇30家不同類型的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示范企業,加大指導和服務力度,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重點傾斜,使其成為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骨干和重要帶動力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加快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建設,鼓勵農民以入股、轉包、出租等形式參與土地流轉,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土地流轉新模式,積極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選擇50家不同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予以重點扶持,打造利益聯結緊密、內部運作規范、市場競爭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樣板。2012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700家以上,帶動農戶10萬戶。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發展新型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的過程。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擴大良種覆蓋率,特別是要抓好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推廣普及,進一步加大“永優”品種的推廣力度,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抓好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實行科技人員聯系鄉鎮、聯系村、聯系高產創建示范區制度,為農民提供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的服務。整合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項目,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就業能力,不斷壯大有文化、守法制、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群體。2012年良種覆蓋率達99%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8%左右,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科技水平。
明確了思路、確定了重點,關鍵是要在抓落實上下工夫。轉變工作方式,用工業化、信息化理念謀劃現代農業,用示范引領的辦法建設現代農業,用“三具兩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推進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向統籌協調轉,向發揮農業多種功能轉,向農業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向形成穩定有保障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轉,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和提高工作水平,切實做好每一項具體工作,堅持在“求真、求實、求細、求新”四個方面下工夫,樹立爭創一流的意識,破除被動應付的思想,樹立主動服務的意識,把心思撲在為農民辦事上、深入“三農”實際上,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農言)
點擊次數: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