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選題背景與目的。 從加快專業市場建設發展來拉動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宏觀經濟運行中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增長思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有機統一體。從一個單獨的社會再生產流程看,生產是中心,交換與市場是中介;但若從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往復的過程看,交換則是中心。交換是中心其實質就是消費需求中心。經濟發展,就需要需求的拉動。在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出口需求、政府需求所構成的需求體系中,消費需求是最終的需求。消費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為市場商品需求。交換的中心地位——消費需求的中心地位是通過市場來具體實施的。因次,研究專業市場發展建設的外部效應對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引導商品生產的快速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
國內外研究現狀。 薩繆爾森的理解,“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當有人被強加了非自愿的成本或利潤時,外部性就會產生。更為精確地說,外部性是一個經濟機構對他人福利施加的一種未在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的影響”。 按照一般說法,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的現象。《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辭典》引用了英國皇家營銷權利和稅收委員會《最終報告》(1891)中的集貿市場定義,即“得到當局批準的、商品買家和賣家在某個特定時間相聚、或多或少受到嚴格限制或規定的公共場所”,經濟學界習慣于把專業市場視為集貿市場中的一種。
鄭勇軍從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給兩方面對浙江專業市場的形成進行了分析,認為浙江專業市場發達的原因是浙江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對專業市場有很強的制度需求,表現在:①浙江大量小規模企業實力不足,還不能建立自身的銷售網絡;②浙江農村工業空間上分散,產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企業組建大型供銷合作體的談判成本和協調成本相對高昂,專業市場就承擔了對農村工業進行市場信息導向和產品銷售的主要功能;③浙江農村工業不同區域之間形成了眾多的區域塊狀經濟,只有依托專業市場的銷售網絡,才能支撐塊狀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從制度供給角度看,專業市場為浙江經濟發展發揮了以下作用:一是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和普及為專業市場的生成和發展孕育了制度性前提,而中央政府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取向也削弱了農民和企業進人專業市場的體制壁壘;二是浙江地方政府推行興商政策,并直接參與市場的組建,對專業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加速作用。朱國凡認為專業市場功能的發揮需要一些基本條件,首先是專業市場的自身建設條件,即市場主體結構合理并行為規范、市場的運行方式和運行機制健全、市場載體建設良好、市場規模合理;其次是專業市場的外部環境,即產業或者產品生產對專業市場的支撐、發育良好的配套要素市場對專業市場的支撐、政府對專業市場的積極扶持和培育。強赤華認為中國專業市場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條件:專業批發市場的發育、發展必須以市場主體的形成、有效行為為核心,獨立的市場主體能保證市場決策機制正常、高效運行;專業批發市場的發展必須以提高市場效率為前提;以激勵、約束機制運行效果作為專業市場功能的評價內容和標準;政府對專業市場的發展進行合理的、有效的適度調控。
研究方法。 隨著我國專業市場的發展,國內學者對專業市場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過對專業市場的外部效應分析,并對專業市場的發展建設做一些探討。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綜合分析的經驗研究方法對專業市場的外部效應進行分析,同時本文利用各種途徑如利用網絡、圖書館等進行資料查詢及分析。
一、專業市場外部效應問題的提出
對于專業市場的概念,學界有不同的理解,至今還缺乏權威的解釋,大體如下:
所謂專業市場,也稱商貿業企業集群,是指一定范圍內局部地區的以銷售一、兩類商品為主的市場,是指一系列的專業店、專賣店高度集聚,提供專門商品和專業服務的特色市場。專業品市場作為一種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新型商業企業制度,它是由市場所有者提供銷售場地和相關設施及服務,眾多經營者銷售某一類商品或若干類具有互補或互替關系的一大批商品,以現貨批發為主,兼顧零售的交易場所,是一種大規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場制度安排,也就是說專業市場的特點為集中交易和坐商式市場管理,是發達的分工體系的體現,是產業和貿易在特定空間集聚的結果。
由此可以看出,專業市場相對于其他市場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有大量的賣者和買者,這一特點使專業市場區別于專賣店;(2) 集中交易某一類商品或具有較強替代性或互補性的商品,這使它區別于超市、大賣場、綜合市場和百貨商店等;(3)以批發為主,兼顧零售,這使專業市場有別于菜市場、零售商店等;(4)有固定的交易地點和交易時間,每日交易或者是每周的交易日明顯長于歇業日。
以發展的觀點,對專業市場的合理定義可以是:所謂專業市場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并具有一定過麼的,有眾多經營者直接參與的,以一種(類)或若干種(類)具有某種邏輯關系的商品為主要交易對象,以批發為主或批零兼營,按照市場法律運行的有形或無形相結合的現貨商品交易場所。
作為公共產品的專業市場具有外部效應。一般均衡理論闡明的一個重要道理在于人與人之間或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經濟行為相互影響和相互沖突:一個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一個“約束條件”或“約束環境”。但這種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沖突是通過價格和供求而發生的。在現實中,還存在另外一種相互影響。這種影響通過價格而直接影響他人的經濟環境或經濟利益,轉移了自己行為的后果而沒有由自己完全承擔這種后果,即沒有將這種影響計入市場交易的成本價格之中。比如抽煙者污染了空氣,造成了他人“間接吸煙”,直接損害了他人的利益;而這種影響并不通過市場供求關系而發生的。這種相互影響的效果在經濟學中稱 為“外部性”,又稱作外部效應、外部影響。具有獨立性、伴隨性、強制性、不可完全消除等特征。
專業市場在配置資源、擴大內需、引導生產、搞活流通、形成價格、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我國現狀的經濟的良好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專業市場的建設發展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外部效益。
二、專業市場建設發展的外部效應形成的理論基礎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外部效應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于他人的。外部效應有正的外部效應,有些稱之為外部經濟,這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無償為其他人帶來利益。相反,產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從專業市場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來看,專業市場在實現其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正的外部效應。其外部效應形成的理論基礎可以通過以下兩個理論來(增長極理論、交易費用理論)來分析、解釋。
(一)增長極理論
20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最早提出了增長極理論,他認為,在一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由于某些主導部門或者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特定區域聚集,從而形成一中資本和技術的高度集中,它們增長迅速和有顯著的經濟效應,并且對臨近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因此被稱為“增長極”。增長極的形成、發展、衰落和消失,都將引起區域的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著主導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商品交易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區域市場就可以起到“增長極”的作用。商品專業市場的建立及良性發展,能促進區域內商品生產和流通業的發展,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及產業鏈,促進經濟的增長。另外,完善的專業市場體系,可以及時、有效地反映市場供求動態,促進生產緊跟市場需求,不停地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使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大大增加區域經濟的活力。
所以專業市場的建設發展不僅是實現其自身的經濟效應,更重要的是成千上萬繁榮發達的專業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能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繁榮,甚至帶動全國經濟的興旺。
(二)交易費用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諾斯、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在西方興起,他們從制度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增長問題,考察了制度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
科斯首先在經濟學中引用交易費用的分析工具,指出交易費用是與發現交易對象、發現相對價格、討價還價、訂立契約和執行契約有關的費用。由于交易費用的引入,極大地擴展了經濟增長極理論應用的空間,揭示制度的動態發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對于交易費用,學術界雖然還沒統一的界定,研究者們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出發,給了交易費用不同的內涵,但可以肯定的是交易費用一定包括了商品市場交易中的費用。所以建立一個布局合理、秩序良好、功能齊全的商品交易市場,可以降低交易費用,具體包括:
1.降低發現費用,在沒有商品交易市場、通訊條件落后、信息服務體系很不完善的情況下,發現交易對象要付出很高的“發現費用”,相反,如果有比較完善的商品交易市場將大大地節約“發現費用”;2.降低價格搜尋費用,主要包括旅行費用和所花費時間的機會成本,在存在商品交易市場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賣者可以在次市場上發現所有買者,所以,無論是買者或賣者,每一個交易人只需要支付一次去市場的旅行費用和時間成本就可以與所有次市場潛在交易對象討價還價,尋求最滿意價格,相反,如果沒有次類市場,那么每個交易者就必須支付多次的旅行費用和時間成本;3.降低談判費用和防范機會主義行為的費用,在存在商品交易市場的條件下,交易集中在固定場所進行,交易人之間能夠方便地獲取整個市場的信息,任何交易人在市場上從事商品買賣是就只需看市場價格,而不必再過于擔心對方的蒙騙行為,從而談判和考察費用也就相應降低。
總之,專業市場具備降低各種交易費用的功能,可以提高經濟效率,最終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產生正的外部效應。
三、專業市場建設發展的外部效應的具體表現
專業市場的外部效應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一)專業市場建設發展能更加積極引導商品生產的快速、高效率發展
1.專業市場建設的快速發展能為促進商品生產的發展提供市場條件。馬克思指出:“商品生產以商品流通為前提。”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再生產是消費品化的社會再生產。一方面,直接生產過程要依賴于商品市場建設取得原材料、技術、設備、資金、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另一方面,產品生產出來后,必須通過商品市場建設源源不斷地進入消費領域而成為現實的產品,產品的價值才得以實現。如果沒有商品市場建設的有效運轉,這種消費品化的社會再生產就無法進行。
2.專業市場建設的快速發展能促進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專業市場建設本身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但專業市場建設的運行本身既可鞏固前一次分工的成果,又可促進國內各地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建立起新的生產行業。從國際市場一體化角度看,商品市場建設發展還可以促進各個國家按照生產技術的差別、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生產規模的差別進行利益比較的互補性的分工,從而獲得分工帶來的社會生產率。
3.專業市場建設的發展可以促進商品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大。馬克思說:“商業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到處都使生產朝著交換價值的方向發展,使生產的規模擴大,使它多樣化并且有世界主義的性質”。
4.從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歷史看,加快專業市場建設發展任務更加緊迫。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軌,專業市場建設也就由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中介轉變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資源配置中心。進入21世紀后,世界范圍內日益強勁的經濟結構重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跨國公司迅速擴張的大趨勢,科技成果消費品的進程大大加快,進入專業市場建設的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的消費品種類、數量也急劇增多。如果再從技術進步角度來看,我國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差距起碼達20年之久。中國的產業領域技術如果達到了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水平,消費品資源總量將成倍增長。如果商品生產出來后賣不出去,再生產循環受阻,生產要素條件再優越也無濟于事,都要隨著消費品的報廢而白白損耗。因此,專業市場建設能否大規模吞吐消費品,大范圍拓展市場,以及能否快速、足額地調集原材料供應物資生產企業,能否給生產企業發出正確的資源配置導向,制約著眾多的生產企業其再生產的順暢程度,最終制約著宏觀經濟運行的順暢程度。而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理論與實踐均已證明,專業市場建設的這種功能并不可能自動地、完美地發揮出來。
雖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農村商品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農村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由中國農村經濟體制變革推動的結果。這種推動主要是一種外力的推動,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反作用結果,是生產關系的反璞歸真,其實質是解放生產力。體制改革釋放的生產力容量畢竟有限,況且,現階段農村經濟體制的調整所釋放出來的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雖然會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但并不可能自動造成現代農村商品經濟的大發展,自然也不能帶動對應于農村經濟大發展的農村專業市場建設的快速發展。
專業市場建設在其自然運轉過程中需要多種前提條件,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有的影響會部分或完全扼制商品市場建設功能的發揮。因此需要政府或大型壟斷企業集團或滿足其前提條件,或排除其干擾因素,對其加以很好的引導與培育。更為特別的是,中國農業生產化的道路可能主要是靠商業資本推動。中國國土遼闊,農業生產化不可能靠外資拉動,不可能靠城市反哺農村的外力推動,只能靠農村自身的資本積累。而自身的資本積累從哪里來?對浙江的調查表明,農村工業發展的初始狀態與大量的小商販的存在分不開。許多農民通過經商實現了最初的原始積累,進而引發家庭工業的發展。由于小商販資金少,加上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和組織者能力低等因素,使得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村工業的主要特征是規模小、技術落后、產品檔次低和企業功能不全。因此,商品市場能不能幫助農民完成從農民到商販的轉型、獲得工農產品交換的剪刀差下的資本原始積累,能不能幫助農村中小工業企業獲取市場信導向和要是組織、實現商品價值、完成生產與再生產的交換過程就成為中國農村工業化道路的關鍵所在。而專業市場存在的交易成本低和完全競爭等特點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動,則進一步誘發和強化了家庭工業對農村專業市場的依附,并在專業市場得到進一步擴展的同時,推動了以家庭工業為主體的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農村專業市場與家庭工業之間形成了一個互動的正向反饋。正如布羅代爾所說的,“交換通常同時促進供給和需求的產生,從而指導生產,帶動廣大經濟區的專業化,使這些經濟區從此休戚與共,為著自己的生存進行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交換”。
5.從世界歷史看,無論是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的美國,其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甚至其世界經濟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都離不開美國政府對于世界專業市場建設的拓展與培育,這種拓展與培育,首先是減少單個生產者的交易費用,例如可以減少單個農戶出售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可以減少廠商的盲目銷售等。其次是促進了規模經濟與外部經濟的發展。美國政府對于歐洲龍頭專業市場建設的培育帶動了大規模數量的農戶進行企業化經營,通過規模經濟緩解農戶間無序競爭導致的價格大起大落,將單個農戶難以承受的巨大風險轉移到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家手中,通過企業家靈活有效的市場策略和經營手段加以化解。此外,農村專業市場建設還能起到了融通資金、分散風險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對于專業市場建設的拓展與培育,美國規模經濟就成了無源之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市場建設的培育對于促進商品生產水平的提高、規模的擴大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二)專業市場建設的快速發展能有效地保證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的實現
首先表現為制約著國民收入分配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可用分配的產品要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領域,必須靠專業市場建設來實現。生產者創造的可用于分配的產品的價值只有通過專業市場建設活動來實現,才能為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創造條件。同時,社會總產品經過扣除,再經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最終分解為補償基金、積累基金、消費基金三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補償基金、積累基金、消費基金要轉化為相應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也必須依賴商品市場建設的運行才能的順利進行。其次,專業市場建設的快速發育還可調節國民收入的分配。價格是交換范疇,但價格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是依托于專業市場建設得以進行的。消費品價格可調節利益的分配,引起國民收入再分配比例的變化,如農副產品購銷價格的變動會引起國家與農民之間、國有經濟與集體經濟之間、城鎮居民與農民之間收入的再分配。消費品零售價格的變動會調節消費者的收入分配。總之,消費品價格的變動會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比例,使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國家也可功過消費品價格的變化來調節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部門、不同環節的利益關系。
(三)專業市場建設的快速發展能促使社會消費的實現
1.專業市場建設的運行直接關系到消費者需要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要轉入消費者手中成為現實的消費對象,必須經過專業市場建設進行消費品交換和貿易活動。沒有專業市場建設的中介,產品不能進入消費領域,產品的使用價值也無法實現。馬克思說:“使用價值在消費者手中比在生產者手中大,因為它只有在消費者手中才得以實現。因為消費品的使用價值,只有在消費品進入消費領域以后,才能實現,才能發揮作用。”專業市場建設的運行直接關系到使用價值能否在消費領域的實現及實現程度,關系到滿足消費需要,包括一是滿足生產性消費需要;二是滿足生活性消費的需要。其中生產資料消費本身就是直接的社會生產過程,物質生產部門生產過程中消費的原料、材料、燃料、生產工具等,都必須經過商品市場建設的貿易活動才能取得。生產性消費最終是為生活性消費服務的,因而是一種中間性、間接性消費。生活消費則是最終的直接消費,它直接關系到勞動力的再生產,關系到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生產消費的消費品化、多樣化、多層次化對商品市場建設的依賴性越來越大,隨著從溫飽型消費向小康型消費、富裕型消費的轉化,專業市場建設對消費需要的實現作用越來越重要。
2.專業市場建設的運行還制約著消費規模、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的變化。因為商品市場建設的交易方式、貿易結構、貿易價格都會引起上述各個方面的變化。例如專業市場建設的消費品供應結構直接關系到消費結構中消費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它既可改善消費結構,也可使消費結構變化,還可促進自給性、封閉性消費向消費品性、開放性轉化,促進傳統落后的消費方式向科學的現代的消費方式轉化。
3.專業市場建設的運行還可起到抑制或刺激消費需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交易價格的變動可以刺激或抑制消費的變化,在人們實際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對于相當一部分選購消費品,即有需求價格彈性的消費品,其價格的提高可限制消費者的消費;而適當降低價格,則又會刺激消費者的消費。另一方面,專業市場建設的交易活動作為一種橫向的交換活動,可以帶動一些消費觀念、消費文化在空間上的擴散和傳播,使一些先進的消費文化和觀念在更廣區域范圍內向消費者進行傳播,使他們吸收和認同,以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確立新的消費觀念,促進新的消費模式的生長,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消費質量。此外,專業市場建設活動通過自身的促銷宣傳,不斷開拓新的消費領域,引導消費者開展科學、文明、健康的消費,使物質生活消費與精神文化消費協調發展。
4.專業市場建設的交易活動對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馬克思指出:“商業對各種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產使用價值的生產組織,都或多或少地起著解體的作用。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由于地理上的發現,而在商業上發生的并迅速促進了商人資本發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
(四)專業市場建設能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與社會的安定團結
專業市場建設與億萬人民的生計休戚相關。如果專業市場建設發育滯后,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市場態勢,消費品網絡長期不能健全,致使居民消費長期滯后,人民生活長期處于抑制狀態,這種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背道而弛,并將對宏觀經濟運行帶來以下后果:
1.在價格管制松動情況下,會使消費品價格迅速上升,進而導致整個市場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這將使消費者的利益受到嚴重的影響。
2.將會誘發商品生產者和消費品經營者產生變態行為。由于專業市場建設供不應求,商品生產者便不愿意采用先進技術、提高消費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不愿意淘汰落后產品、研制開發生產新產品,商品經營者容易囤積居奇,無心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無心通過正當的商業行為來獲取商業利潤。
3.將使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由于專業市場建設供不應求,必然使消費品價格扭曲,利率、稅率和匯率等各種市場信號也相應失真,造成各種經濟政策手段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資源配置達不到優化要求。而專業市場建設發展超前,長期處于供過于求的市場態勢,將會使專業市場建設大量積壓,商品生產企業和消費品經營企業虧損增加,社會資源大量閑置與浪費,財政收入狀況惡化,宏觀經濟效益低下。
(五)加快專業市場建設能實現國家財政收入持續增長
一般認為,工農業產品通過商品的有效吞吐,快速地進入消費領域,不僅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直接實現了包含在工農業產品中的利稅,從而為國家增加更多的財政收入。但實際情況卻是,商品市場建設不可能自動、長期地實現均衡運行,大量的情況是非均衡運行,即不斷地在賣方與買方市場之間相互轉變。
當新的一輪科技革命到來并在社會再生產領域中快速滲透時,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開始出現并投放市場,這時可能出現新產品的短期賣方市場,但隨之而來的是規模經營的出現,是技術的快速進步引起原有“新產品”又被快速替代,無形損耗加快,原有的“新產品”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建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基礎上的新產品出現供不應求。而且這種轉變的時間越來越短,原有新產品其買方市場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而當技術進步在一段時間內速度放慢甚至出現“瓶頸”時,買方市場便迅速凸現。
長期的買方市場下的買難賣難問題存在,將引起產品滯銷壓庫,不僅消費品流通企業與消費品經營者無法在市場上生存下去。而且生產者與生產企業向國家上繳的利稅實際上是由商業部門的流動資金墊付而形成的虛值。消費品流通受阻又直接制約著資金流通,制約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因此,必須對專業市場建設加以很好培育,不斷地促進其實現長期、均衡地運行,以真正實現包含在消費品中的利稅,從而保證實現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六)加快專業市場建設發展將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1.專業市場的發展將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某一專業市場建設逐漸發展成熟后,將會以其為中心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人口流量,這一人口流量又會給這一市場帶來一筆可觀的消費品與服務消費品購買力,進而刺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建設形成以后,每天的流動人口達40多萬人,每天給義烏留下800到900萬元的消費收入。該市從事各種服裝行業的人數達30多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五分之二,第三產業在當地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從1980年的20%增至為2000年的近50%,使整個義烏市“無人不商,無街不販”,第三產業成為當地的主導經濟,帶動了經濟的長足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繁榮。
2.專業市場建設發展將帶動第二產業的擴張。1987年浙江紹興的“中國輕紡城”專業市場建成以后,客流量每日達30萬人次,年布匹交易量達200億元,專業市場強大的消費品吐量使市場周邊的紡織企業由建市場前的100余家迅速發展為3500多家,年產布匹15億米,促進了當地輕紡織工業的快速成長。湖南邵東工業品市場,現有全國20多個省市的10000多個經營戶再此擺攤開店,年成交額近30億元,上繳國家稅費達3000萬元。邵東工業品市場不僅帶活了100多個縣屬企業和鄉鎮企業,還在其周圍涌現了80個皮革、服裝、化工加工專業村。專業村生產的小工業品有打火機、皮革產品、服裝、鋁制品、文體用品、小五金等,小工業品通過工業品市場輻射到全國各地。其中從事打火機生產加工的相對集中的專業村有五六個,廠子300個,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是我國第二大打火機生產加工基地。
3.市場發展將推動第一產業的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建設起的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為農民提供了強大的市場供求與價格信息,并在當地引導出100多個蔬菜生產基地,每年生產大棚菜達10億斤,產品遠銷京、津、滬等十多個城市,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促進了高效農業發展。
4.市場發展有力地促進產業升級。專業市場建設尤其是大型批發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地區的形象工程,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實力前景的綜合窗口。通過市場這個窗口和基地,將本地區的優勢產業、拳頭產品打出去,將外地區的需求、技術與信息引進來,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頻流動和轉換,引來投資者和合作開發伙伴,在這一過程中有力地引導地方企業實現產業的升級。
5.市場的發展會帶來更多的橫向投入。以流通業主導市場經濟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新思路。城市的發展有兩種乘數效用:首先是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帶來了商貿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其次是由于商貿業和第三產業功能加快發展以后,保護、改善了投資環境,會為城市帶來更多的橫向投入。在城市發展的上,這兩個乘數效用交替起著作用。隨著中國入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許多城市的領導者多認識到城市已到了第二乘數效用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即商貿流通業帶動工業等相關產業進一步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實施商貿興市戰略極大地帶動了工業和相關產業的巨大發展;上海著手發展大商貿,旅游等相關產業納入到商貿行業統籌規劃,現正向國際貿易中心是發展;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城市,如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昆明等在制定未來發展戰略規劃中,都制定了圍繞發展大市場、大商業、大流通,建設商貿中心、強化中心城市功能的商貿發展戰略。長沙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也意識到了城市的發展戰略問題。曾提出了“流通活市”的戰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1991年至今,商業實現增加年均增長達兩位數,商貿業在第三產業中“三分天下有其一”,2004年商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0%以上,已發展成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和促進全市經濟結構由“二一三”向“三二一”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專業市場的外部正效應分析——以浙江省紹興市為例
在浙江省的大型商品專業市場中,地處紹興市柯橋鎮的“中國輕紡城”是起步較遲、卻發展最快的一個。直到80年代中期,這里還是一條只有百來家攤位的攤棚長街,但到1993年已成為占地20萬平方米、擁有2.5萬個攤位、年交易額超35億元的中國第二大集貿市場。1994年,市場交易額更達87.6億元。盡管紹興自古也有‘舊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盛譽,但與僅隔百里之遙而起步較早的杭嘉湖和蘇南地區相比,卻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因此多年來市場一直“長不大”。直到1987年,正式開辦的紹興輕紡市場因勢利導,明確定位為“化纖布專業市場”。這一“依托產業開發市場”的決策產生了明顯的效應。目前這一市場年交易化纖織物25億米,成為亞洲最大的化纖產品集散中心。與此同時,市場的繁榮也帶動了當地產業的擴張.到1995年初,紹興當地的化纖織造企業已超過了2000家,年產值達35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輕紡產業群。產業與市場互為依托,攜手獲得量的增長,并不是“輕紡城”給予我們的全部啟示,更有意義的是,產業與市場互相推動,共同從低級向高級實現質的飛躍。過去,不少人對中國的集貿型專業市場有一種相當普遍的看法,認為在這類“攤販市場”中進行交易的產品必定都是些價格較低、面向農村市場的初級產品或小商品,與其相配套的也必定是輕小型、技術含量較低的加工企業.而紹興輕紡市場向人們展示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發展新態勢:
—市場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的革新進步。“市場辦到了家門口”,不但使紹興當地的化纖產品有了銷售渠道,而且激烈的競爭也使當地企業產生了技改的動力。短短幾年里,紹興輕紡業就走完了從鐵木織機到有梭織機到噴水、噴氣織機的“三級跳”,近3年間,紹興輕紡企業在技改項目上的投資已超過10億元。
—產業的進步推動了市場的升級換代。據市場管理處介紹,目前,市場不再以中低檔的化纖織物為主,市場內交易的輕紡產品不僅品種眾多,并且翻新極快,與美國、日本及港臺等地產品的流行時間差和質量差日益縮短。市場交易產品的高檔化,不但吸引了國內著名的紡織企業和百貨商家,同時也引起了外商的注目。1994年2月,16家港臺紡織業主攜手人市設攤,在東交易區形成了一條引人注目的“香港街”。現在,進場設攤的外資企業已有上百家。
—共同發展造就市場新格局。1994年2月,在離柯橋輕紡城12公里遠的錢清鎮,一家占地1.5萬平方米的大型輕紡原料市場正式開業,第一期招商就有300多家省內外客商人市。當年市場交易額就突破32億元,呈現出強勁的市場發展勢頭。就在近一年間,在“中國輕紡城”的周圍,還相繼建成或正在建設紡機市場、再生絲市場、裝飾布市場、服裝市場及棉紡織品市場等,這個“眾星拱月”狀、連鎖化市場群體的出現,構成了紹興輕紡大市場的新格局。
五、完善發展建設專業市場、增大外部效應的幾點建議
(一)當前外部效應發揮得不夠
(1)專業市場的統籌規劃工作不夠完善和落實。過去有的商品市場和網點建設,商業主管部門雖有規劃,但往往與全市、全區整體規劃脫節,而停留在書面上難以落實;有的市場建設規劃不周,造成資源的浪費,如萬國商場、海印食雜批發市場,莊頭廚具塑具批發市場建在臨遷用地上,已興旺10年的中大布匹市場因道路擴建而面臨拆遷的厄運;還有的不考慮選點條件和商品集散的客觀規律,主觀拍板,盲目建場,造成有場無市,經營陷人困境。
(2)專業市場的規模、層次和布局與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現有的專業市場大多數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吸納輻射能力較弱,服務功能比較單一,經營結構和布局也不盡合理。
(3)專業市場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的許多方面還跟不上。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目前仍不同程度存在著部門權責不清,權責分離,導致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多頭執法,甚至出現以罰代管,以收(費)代管,以及部分市場經(營)管(理)不分等不正常現象;而從市場本身來看,實行放手發展,多頭辦市場之后,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一面是肯定的,但因許多投資者首次投人辦市場,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加上有的私人投資者有重投資回報、輕經營管理的偏向,因而相當一部分市場規范管理滯后,有少數市場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甚至出現不公平競箏,客戶糾紛增多,經營假冒偽劣商品等不正常現象。
綜上所述,應當對專業市場建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外部效益要作全面的評估和客觀的分析。既要看到成績,又要看到問題;既要看到優勢,又要看到不足。而且,還要進一步看到,區位、交通和土地資源等優勢大多是客觀的、潛在的,要轉化為發展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的現實優勢,還要作很大的努力。
(二)政策建議
(1)走準確市場定位、辦特色市場發展的路子。無論是產地市場、銷地市場,還是集散地市場都必須依托當地優勢,選擇經營品種和發展規模。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紹興輕紡城依托當地產品和種植業優勢,走市場連基地,基地促市場的發展路子,有意識的培育自己的產業基地,為市場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河南中原芝麻批發市場、浙江海寧皮革服裝城、深浦田農產品批發市場分別以其經營品種、款式與價格優勢、新的交易方式為特色,確定了其在同類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并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河北保定依托傳統優勢,發展特色市場,一舉成功,如安國東方藥城、留史皮毛、望都辣椒、滿城草萄市場等等。
(2)走專業市場多種交易模式的發展路子。走出傳統的“一手錢,一手貨”的簡單模式,積極尋找適合不同市場發展的新型模式,是促進專業市場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多數市場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如一些市場通過舉辦展覽會、展銷會、交易會、博覽會等,使市場得以快速發展與升華,一些市場通過在外地辦分市場,擴大了規模;一些市場在現貨倉單交易方面上進行了大膽探索,如中國商品交易市場、華通有色金屬中心批發市場“、昆明商品中心批發市場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的已開始在電子商務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一些市場在拍賣、計算機網絡交易方面進行了嘗試,為市場發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市場積極引進現代營銷方式,把連鎖經營、代理、配送等新型流通形式引入批發市場。
(3)加強規劃,合理布局,從注重量的擴張轉移到質的提高上來。針對目前市場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嚴重這一突出問題,“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完善功能、規范管理”將成為我市今后市場發展的一個思路,必須加強宏觀調控,鼓勵多形式、多渠道的市場重組。一是除了生產要素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和有產業依托的特色市場外,不能再新建如小商品、農副產品等商品市場。二是對同類市場分布過密、布局不合理、經營不景氣的堅決關、停、并、轉,促其優勝劣汰。特別應重組的各類菜市場,同時積極引進先進的理念,推進傳統商品市場向“市場商場化”方面轉變。三是大力扶優扶強,實行政策傾斜。選擇幾家有專業特色、有產業依托、有一定規模、在同類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的市場作為重點市場,實行一場一策,擴大其市場規模,提高其市場知名度,增強其市場輻射力和競爭力,積極引導市場內經營戶和企業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品牌理念,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帶動市場整體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4)突出重點,扶強促優,促進區域性市場的發展。加強市場的調查摸底,從中篩選出一批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又有產業依托的專業市場作為扶促的重點,實行“一場一策”,進行動態管理,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積極支持市場實行多元化和規范化的公司制改組,鼓勵多種形式的兼并或聯合,實行資源共享,同時鼓勵市場及場內經營戶注冊商標,將品牌做大做強,提升品牌的附加值,適時將市場辦到國外。
(5)加強引導,完善監管,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各級領導要把促進商品交易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作為關系臨海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繼續堅持“政府引導、統一規劃、多方投資、工商監管”的市場管理體制。工商部門要肩負起一定的監管職責:一是堅決取締馬路市場,由政府牽頭,以行政執法部門為主,堅決予以取締;二是規范市場內經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欺行霸市、損害消費者權益等不法行為;三是積極做好服務工作,幫助市場舉辦者建立和完善市場內部制度,落實市場舉辦者第一責任人制度,加強市場管理人員的教育,引導市場走創星級文明市場之路,大力營造守法經營、文明經營、公平競爭的氛圍;四是開展市場巡查,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有效實施對市場的日常監管。
結論
在某種程度上,專業市場的發展建設對區域經濟、區域市場可以起到“增長極”的作用。商品專業市場的建立及良性發展,能促進區域內商品生產和流通業的發展,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及產業鏈,促進經濟的增長。另外,完善的專業市場體系,可以及時、有效地反映市場供求動態,促進生產緊跟市場需求,不停地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使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大大增加區域經濟的活力。所以專業市場的建設發展不僅是實現其自身的經濟效應,更重要的是成千上萬繁榮發達的專業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能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繁榮,甚至帶動全國經濟的興旺。
點擊次數: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