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1.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政策
現代農業較發達的國家一般均有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的政策指導。如荷蘭、美國等國家非常重視完善市場體系。荷蘭政府制定了嚴格的市場準入和公平交易制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該國的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形成了“生產者+拍賣場+批發商+零售+消費者”的統一體。拍賣場具有合作社性質,成為生產者與市場聯結的紐帶,其成員為生產者,成員的所有農產品都通過拍賣場銷售,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直接掛鉤。拍賣場還提供儲存、冷藏、標準化包裝及運輸等服務,按標準核定產品類型、質量等級、競拍價格,并為買賣雙方提供市場信息服務等,該產銷結合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銷售成本與交易費用。
美國的現代農業商品化程度較高,除各種農產品完全進入市場領域外,各種中間產品、勞務和消費品,以及各種農業機械、農用化學品、良種以及獸醫服務等,已形成了完善的農產品要素市場。同時,現代農業中的社會分工也深化到生產過程的主要工序。原來由農場完成的耕地、播種、收獲、灌溉、運輸、倉儲、農產品初加工和農場建筑等,也全部由專業公司來完成。
2.立足生態農業的技術政策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特點是積極運用現代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巴西政府通過制訂科技行動計劃來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計劃目標是在不擴大種植面積的情況下,糧食的生產能力增長56%。巴西政府特別重視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國家農業部下屬的農牧業研究公司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之一,它與巴西農牧技術推廣公司具體負責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該研究公司已向社會推出農業科研成果1萬多項。從目前來看,巴西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轉基因技術、有機農業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并廣泛應用。
美國政府重視發展現代農業并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依靠現代工業、商業和新技術,建立高科技含量、高產出和高商品率的農業體系,農業發展實現高度集約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形成了涉及生物學、遺傳學、氣象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諸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并兼顧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部門和多個行業的系統化現代產業綜合體。
3.促進合作社和中介組織的產業化經營政策
現代農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均重視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中介組織的作用。
巴西于1969年成立了全國農業合作總社,1988年通過憲法明確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并給予了資金支持以及培育中介組織,各州設有農業生產者協會,隸屬巴西“全國農業聯合會”,其主要職能是收集農業生產者對農產品貿易的意見,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在農產品貿易出現問題時,向政府提出應對措施建議,并向農戶傳達政府的最新政策。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巴西已發展了4000多個合作社,分別為供銷合作社、漁業合作社和農村電氣化合作社等。供銷合作社為農民供應生產資料,提供農產品的分級分等、包裝、倉儲、運輸、銷售和出口等服務,同時提供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經營管理咨詢、技術培訓等服務。
在美國,農民也有兩個自己的組織——合作社與農協。農場主通過聯合組織起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使農副產品在批量、質量以及規格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美國農業合作社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和銷售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增強了農業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荷蘭農業合作社的立法則較完善,形成了較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形式有采購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服務合作社。農民通過合作社訂購種子、肥料、飼料、貸款、拍賣農產品,以及享受其它服務。
法國在19世紀中葉已開始重視合作社,之后迅速發展起來,為了鼓勵合作社的發展,法國政府還出臺了合作社可免交33.3%公司稅的政策,農戶所需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法國大部分農戶加入了合作社,農業合作社提供的農產品已占市場絕大多數份額。
日本政府推動分散、脆弱的農戶發展法制化的農民合作組織——農協。農協通過為農民提供各種資金和信用服務,提供保險服務,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和部分生活用品等,已成為日本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農協在日本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起到在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對接的作用,除了完成經濟職能外,還兼有幫助政府貫徹農業政策、代表農民向政府施加壓力的雙重職責,在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國也于1961年成立綜合農協,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載體。韓國政府還采用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的方法保證農協在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發揮作用。農協的職能包括指導和參與農業流通業、物資供應、加工、銷售、金融、保險、福利等。
總體上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農民合作組織,都是由政府立法推進,通過經濟和社會政策,將分散的小農戶融入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并發揮其主動性潛能。
4.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政策
區域化布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其根據農作物以及農產品對生態氣候條件的選擇,充分合理利用其自然資源,取得了最好的經濟效益。
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農業資源稟賦。荷蘭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農業資源配置和結構組合。20世紀50年代以來,荷蘭大幅度地削減了自己缺乏優勢的土地密集型農業(如谷物類大田作物),從而降低了谷物的自給率。同時,大力發展條件較好的畜牧和園藝產業,畜牧業結構份額超過了55%,園藝業結構份額為35%,大田作物所占份額只有10%,而谷物所占份額不到1%。此外,荷蘭大多數農業企業都采用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如奶牛和肉牛、肉豬和母豬、蛋雞和肉雞都由不同的農場飼養。農業合作社還依據服務對象和內容不同從事單一項目的生產服務,以便于產品的質量改進、科研開發、深度加工和市場營銷。而美國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專業化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著名的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農作物生產帶。
5.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
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如荷蘭的現代農業就重視可持續發展,根據歐洲環境立法的要求,加強了對農用地肥料用量、牲畜排泄物數量的控制。1989年,荷蘭的四個政府部門還聯合制定了“國家環境政策計劃”,要求從結構調整、總量控制、畜糞排放處理方面控制對環境的污染,并且通過籌措資金和設立新稅種來保證計劃的實施。荷蘭政府制訂的農業重點政策包括: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防止土壤等污染;加強廄肥無害化處理,控制氨磷的釋放量;將不宜農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護或戶外娛樂活動場所;建立由核心地區、自然開發區和生態走廊組成的國家生態網,保護野生動植物。
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也是以色列發展現代農業成功的戰略性舉措。以色列發展農業非常重視維護生態平衡、生物鏈自然連接,所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涂,以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環境質量。目前,以色列已基本形成了糧食和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
三、現代農業經營趨勢
總結現代農業模式的發展經驗,國際現代農業的發展主要形成了如下趨勢:
1.生態型、增收型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目標
最初發展的現代農業,在大量應用科學技術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之后在人類利用資源從事經濟活動追求經濟效益時,逐漸重視資源和環境嬗變之間的關系。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經濟學理論,在采用先進技術發展高效農業時,開始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用信息論、控制論、協同論、系統動力學等方法來耦合“資源—環境—經濟”的復雜系統運行。因為只有在現代農業建設正面影響農業生態環境時,才能達到農業資源數量增加,質量得以維持或提高,進而順利發展現代農業,形成良性循環。生態型農業是以資源集約、技術集約和勞動集約為特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農業形態,符合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因此,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效益提高成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生態保護型農業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2.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措施
現代農業建設以資源、區域和產業優勢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和形成地區優勢和主導產業集群,建立綜合農業產業體系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高效率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發揮區域、資源和產業優勢,發展“種、養、加”、“科、工、貿”產業一體化。如在持續穩定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建立一個以農促牧,以牧促農,以農牧產品促加工的“種、養、加”開放型的農牧業生產體系,以達到高產、優質、低耗、改善環境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經營目標。用盡可能少的自然資源,在盡可能短的周期內生產出盡可能多而優的農畜產品,以獲取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益,達到或維持盡可能最佳的生態平衡。因此,發展優勢和主導產業,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和提高規模效益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
3.農牧業結合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產業形式
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階段,建立農牧結合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是規避風險、實現農牧業持續發展、增加收入的主要產業形式。種植業的第一性生產與養殖業的第二性生產緊密結合,即農牧業結合經營形成一個生態、經濟和技術復合生態經濟系統,飼料和肥料成為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聯系的橋梁,是農牧結合的紐帶。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物質基礎——飼料與肥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養分——有機肥,種養業彼此互補產品。從實踐來看,農牧結合為建立高產、優質和高效的農業生產系統、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目前,農牧結合型農業成為多數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產業形式。
四、我國現代農業模式發展方向
順應國際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我國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將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將發展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形式;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通過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得以建立并逐漸完善。筆者認為,我國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目標與主攻方向應為農業布局的區域化、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與專業化、農業產業系統一體化、農業資源利用生態化。
1.農業區域實現合理布局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差異較大。所以,在發展現代農業時,需要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與區位特征合理布局農業產業,形成地區特色與優勢產業帶。如在“七五”期間后,我國把北方旱地農業區域治理與綜合發展列入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成功。農牧交錯帶部分地區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退耕還林還草改善了生態環境,發展以草地建設為中心的農牧結合型生態農業,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寧南地區節水型農牧結合模式”、“冀西北高寒地區農牧結合模式”和“阜新風沙半干旱區農牧結合發展模式”等農牧結合模式。借鑒這些模式在各個不同地區合理布局農業產業,發展特色與優勢產業模式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2.農業專業生產達到規模效應
農業產業實現專業化與機械化的前提條件是農業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在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戶成為主要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分散到小單位農戶家庭,由于地塊細碎,使得種植業與養殖業均達不到規模經營,這勢必影響農牧業發展專業化與機械化,且農牧業難以實現規模經營效益。所以,通過土地流轉、專業種植和養殖大戶承包等方式,使土地形成規模,以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機械化,達到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目的。
3.農業產業形成節約資源的生態型系統一體化
農業產業理想的一體化發展模式為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生態經濟產業系統一體化經營。該模式的具體形式為農牧業產業“縱橫結合一體化”,該一體化是農牧業橫向與縱向一體化的有機聯結。農牧業“橫向一體化”是種植業、養殖業與加工業的平面聯結;農牧業產業“縱向聯結一體化”是種養業生產、加工業、貯藏業、銷售等產業垂直聯結;而農牧業“縱橫結合一體化”涉及的主體則有生產者農戶、加工企業、專業市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即形成了各個主體聯結的“合作社+農戶+公司+專業市場”的生態型農牧業系統一體化模式。
該模式通過農牧業橫向聯結可以實現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農作物秸稈、飼料作物、農產品加工副產品(麩皮、麻餅等)等飼料飼草,既實現資源的節約與有效循環利用,又緩減了過度利用草地的生態壓力。養殖業則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減少化肥的施用,減輕對耕地的污染。該模式的農牧業縱向一體化可以通過農牧業專業市場、加工企業(公司)和合作社,一是為農戶從事種植業與養殖業提供生產資料、資金、信息,以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農畜產品通過公司加工,使農戶享有生產外其他環節的利潤,擴展了增收空間;三是為農戶銷售農畜產品提供交易平臺、信息和銷售渠道,從而避免盲目生產的損失,規避產品銷售風險。
“縱橫結合一體化”模式有利于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所以,建立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種、養、加”平面結合和“產、供、銷”垂直結合的生態經濟系統,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聯合,以達到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得以保護與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農村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目標。
點擊次數: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