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中共義烏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根據黨的十七大作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和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金華市委五屆十三次全會精神,認真研究了我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充分認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尊重自然規律和保護自然為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為主要內容,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的文明發展形態。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始終堅持“興商建市”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獨具義烏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隨著義烏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環境承載壓力日益加大,資源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民生、造福子孫后代的戰略舉措。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的愿望更加強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讓義烏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新的空氣,享受綠色的空間,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健康、更幸福,讓子孫后代永遠生活在藍天碧水、清靜綠色的美好環境中。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國際商貿名城、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建設國際商貿名城,就是要建成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綜合實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善、社會秩序和諧、管理體系高效、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在全球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的商貿城市。生態文明是由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等方面構成的有機體,與國際商貿名城內在要求是一致的。生態文明順應了綠色、循環、低碳的經濟發展趨勢,通過發展綠色產業,推行綠色標準,實施綠色經營,突破國際“綠色壁壘”,有利于提高義烏小商品國際話語權,提升義烏市場國際競爭力。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四)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國際商貿名城目標,創新創優、提質提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化,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打造“富饒和諧、宜商宜居”的生態義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五)主要目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動員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奮勇爭先,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
到2015年的主要目標是:
——生態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十二五”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指標,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圍繞商貿業,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整合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發展高效生態都市農業,培育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形成較大規模,形成具有義烏特色的現代生態經濟體系。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建成一批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重點工程,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突出問題有效解決,全市各河(溪)流水質普遍達到控制目標,飲用水源達標率達到100%,空氣質量在保持總體良好的基礎上污染指數逐步降低,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生態文化日益繁榮。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加強,綠色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綠色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撐更加有力。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建立“市、鎮(街道)、村”三級生態文明創建體系,形成部門聯動機制,完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應急保障機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以及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初步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社會管理體系。
到2020年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經濟結構、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管理體系,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把義烏建設成為具有較發達的生態經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生態家園、繁榮的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國際商貿名城。
三、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推進轉型升級
(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按照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義烏市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加快建設產業集聚區,打造現代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升級。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市場商貿業、生態工業、都市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構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生態產業格局。圍繞發展壯大商貿業,加快發展金融、物流、會展、旅游、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全面實施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加快發展高效生態都市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努力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和無害化。
(七)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各領域、生產生活各環節的節能,突出抓好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節能,加強工業余熱利用,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應用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廣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加快節能技術、產品的推廣應用,努力把義烏建設成為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加快工業廢水回收再利用、區域中水回用、分質供水等項目建設。落實國土資源管理共同責任制,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加強城鎮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大力實施低丘緩坡的開發利用,合理規劃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堅決治理土地違法行為,加快建設用地復墾。厲行節約用材,重點加強建材等行業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的推廣應用,鼓勵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發展綠色建筑。
(八)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確定“十二五”時期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研究制定新一輪的政策舉措。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推廣種養結合、農牧結合、林牧結合的生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建設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和示范項目。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加強循環經濟骨干企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進工業“三廢”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努力促進循環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各個環節和企業、園區、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培育發展環境工程業、環境產品和裝備制造業、環境服務業,積極支持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鼓勵工業園區、產業基地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依法對重點污染企業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四、不斷優化生態環境,著力提高環境質量(小標)
(九)進一步加大污染物減排力度。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間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嚴格控制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嚴格落實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加強排污企業監管,全面實現污染源達標排放。鼓勵推廣使用有機肥,減少和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在重點抓好工業、農業領域節能減排的同時,突出抓好交通運輸和民用等重點領域的污染物減排工作。
(十)大力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切實加強水、大氣、噪聲、固廢、畜禽養殖等污染防治。以義烏江綜合治理和保護為重點,積極開展小流域整治。深入實施水域治污保潔工程,全面推行清潔養殖。加快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村覆蓋。加強固體廢棄物運輸、貯存、利用、處置過程的監管,避免二次污染。開展污染耕地、廢棄礦場、垃圾填埋場等環境修復,加快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畜禽養殖區域控制,開展畜禽養殖業生態化改造。
(十一)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面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著力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監管,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治理力度,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加大噪聲綜合治理力度,推進噪聲達標區建設。深入實施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逐步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推進城市綠化,進一步推進義烏江兩岸綠化帶規劃建設,不斷提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綠化面積。加快實施空心村、老小區改造,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和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全面完成村莊綠化三年行動任務,積極打造“美麗村莊”和生態文明村。
(十二)健全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做好地下水資源、主要河流交界斷面、敏感區域空氣質量的監測。建立飲用水源自動監測系統,推進安全飲水工程,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加強氣象、地質災害預警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農村氣象站建設,逐步覆蓋全市各鎮街,提高氣象監測密度和監測能力。加大對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防范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危險廢物處置、輻射安全應急保障體系以及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災害的預警、防控和應急體系。
五、注重建設生態文化,強化生態文明理念(小標)
(十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廣泛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財富觀和生活觀,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教育,黨校等培訓部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引導教育,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新風尚。保護和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等場所的作用,使其成為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建設一批以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生態村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十四)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大力開展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市創建活動,鞏固提高生態創建成果。引導開展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市場、綠色家庭等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多層次、多領域強化生態文明細胞工程建設,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動員廣大黨員干部、大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環保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地球一小時”、“中國水周”、“全國土地日”、“中國植樹節”等重要時節的紀念和宣傳活動。
(十五)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家庭社區行動”,在全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的綠色生活方式。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積極引導鼓勵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繼續貫徹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及優生優育方針,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倡導文明喪葬新風,提倡和鼓勵樹葬、花葬和骨灰撒散等方式,推動綠色殯葬。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加強疾病防控,推行室內公共場所禁煙,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推進制度創新,著力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小標)
(十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改善、誰得益”,“誰貢獻大、誰多得益”原則,建立健全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評獎懲機制,根據考評結果優劣,實施經濟獎勵或處罰。完善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項目獎勵補助機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探索建立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保護區的扶持力度,加快重大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十七)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支持體系。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原則,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鄉污水處理設施、污水配套管網、垃圾處理設施、污泥處理項目等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清潔生產企業的信貸支持和保險服務,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清潔生產先進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資本運作方式籌措發展資金。繼續抓好國家有關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資源節約的各項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節地節水項目和企業的政策扶持。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綠色節能產品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目錄。進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空間置換和工業存量用地盤活機制。完善分類水價制度、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制度和企業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建立完善城市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企業超能耗產品電價加價制度,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積極開展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工作,加快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
(十八)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認真貫徹落實有關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和修訂完善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政策規定。加強環保執法力量,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案件,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領域的法律服務工作。加強生態法制宣傳教育,重點加強對黨員干部、企業主、市場經營戶和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法守法、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七、加強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小標)
(十九)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組織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統一領導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支持人大按照法律賦予的職責,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執法檢查和監督。政府要制定實施相關配套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行政執法。政協要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團結動員各方面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獻計出力。紀檢監察組織要切實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政策、措施貫徹情況的監督檢查。黨的基層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要動員廣大職工、共青團員、婦女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新局面。
(二十)加強社會協調。充分發揮企業和行業協會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自覺控制污染、推行清潔生產、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追求綠色效益。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的導向和監督作用,廣泛持久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民間環保組織和生態文明志愿者隊伍建設,更好地發揮其在環保專項行動、環保監督、環保宣傳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對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土地開發等重大項目,要采取公示、聽證等形式聽取專家和公眾意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十一)狠抓工作落實。各鎮街、各部門要按照市委部署,根據所轄工作職責,理清本地本單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點,加快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案,細化工作目標,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環保部門要加快環保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努力抓落實、求突破、上臺階。研究制定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量化評價系統,定期發布生態文明建設量化評價情況,引導各鎮街、各部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全市上下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力行“創新創優、提質提效”,立足實際,真抓實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義烏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推進國際商貿名城建設而努力奮斗!
點擊次數: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