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每次宏觀經-濟遭遇險灘之時,住宅地產都難免是是非非,而商業地產似乎另一個故事。其實卻像孿生子,帶著時代異化的病態。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叫泡沫經濟也好,過熱也好,地產業在實體經濟中領軍狂飆。這種被稱為“豬在飛”的局勢,讓許多開發商(包括代理商)始料不及。
商業地產的“問題項目”在中國已成群,特征是:規模失調、定位落空、招商障°-、銷售受阻、不能如期實現,或者?-營失利,無法正常開業的項目。物業形態上,從建成的到半拉子的到土地基本空置的等等。因各地都有,為數可觀,稱它病態族群。
表面上看都是單個項目,深層卻是價值鏈出了問題。
一個城市究竟需要多少商業空間?
中國一線城市商業空間“過剩”的警告,至少可以追溯到6年前,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止過。2004年的一個統計說,北方某大城市未來3年將要投放400萬平方米的商業物業;今年的一個數據顯示,2008年,僅北京一地新增商業物業面積大約為600萬平方米?-?-還有數據說,2006年中國商業地產的規模增速已?-接近28.9%。可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市場,是否“過剩”不能只看量的數據,最要緊的是對“質”的評估。
中國城市在?-歷快速發展,一是人口的城市化聚集,大量新城區、新社區的誕生,催生了老商業升級改良和新的中心商業物業選擇和發展的機會。幾年前建成的大型、超大型商業項目,經過調整,逐步進入穩定?-營狀態。二是城市發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商業物業有百分之十幾空置率都屬于正常。但是,如果商業項目只是在被作為另類房產的產品大量制造出來,且根本不能與城市商業發展需求對接,形成一個行業的癥候群,就非常值得深思了。
商業發展的需求是否過剩是問題的關鍵。這個角度看,空間規模規大小并不表明成敗。非理性開發的大型城市商業項目很多,從現實出發,首要的是評估該商業與城市的需求對應關系。人均商業面積理論的確有片面性。為什么中國幾個主要城市的人均商業面積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城市的許多區域還是明顯表現出商業物業的不足?另外,商業空間的增量必然帶來舊物業淘ì-和更替,包括空間的和品牌的。這就是中國市場不同于發達國家的地方。總之,商業物業的擴張無論從外延或內o-兩個方面去看,無論市場需求或政治需求,都是國情使然。
拿起商業地產的廣角鏡,我們看到成群的冠以“商業地產”的項目在死亡線上掙扎,有錢的無奈,沒錢的悲壯,標榜外來設計,外國概念,結局一樣失敗。在國內各地,大量新生的和既有的商業物業都臨面臨生死抉擇。十萬平方米的XX城、數萬平方米的XX天地、超過2公里長的XXX步行街,空關的,半à-子的,洋洋大觀,不一而終。
行業人士的“過剩論”,至少反映了中國商業地產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物業空間的簡單擴大和有效的商業?-營之間嚴重脫節,這種“重開發,輕管理?-營”商業地產模式從開始就預示著末路,也是中國商業地產的通病。從全國來看,以“房產開發為導向”的模式仍是主流,決策權、話語權為開發商掌控;而代表未來的“商業經-營為導向”模式,多見于市場成熟的主要城市。如果把過剩的商業物業界定為以不成熟模式發展的“問題項目”或許更為恰當。
商業地產在中國走過了至少20年,在成功的項目背后,是成熟的發展模式和擁有發展和管理?-驗的團隊。上海現今位居前端的人氣商業,淮海路、南京路、徐家匯,幾乎都是境外或港臺的運營商管理。經-歷了境外的發展理念引入到中國有本土化和培育的過程,但畢竟是專業化的團隊在做專業的事。這類發展主體對商業地產的系統模塊配置齊全,有顯著的國際化特征,整體超越了開發商為主體的簡單模式。這在中國目前開發商稱王、群雄紛爭的地產市場上雖曲高和寡,但是領軍標桿。可是中國的市場太大,成熟的發展模式顧所不及。
一方面,地方政府處在?-濟發展助推器的角色,拿出最好的商業用地來招商引資,急于啟動大項目;另一方面,發展商被擺到了幾乎是名利雙收的發展機會面前。在地方官員和發展商的“二人轉”中,一般沒有專業門檻,只要資金實力,再要就是“高調”的概念和華麗的效果圖。這幾乎對所有發展商都不是問題。
2006年以來,伴隨過熱經-濟氣旋,商業地產再度升溫,尤其二三線城市風起云涌,實力“達標”的企業紛紛入市。在我們每年接到的10余宗案例中,首次做商業項目的“處女級”發展商,占到了80%以上。因出身關系,這些賣住宅成為贏家 (論壇 新聞)的發展商想法很簡單:改賣商鋪,多賺利潤,只是換個玩法而已。對他們的價值觀來說,各地的專業市場是最匹配的項目。而對于較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他們從觀念到運作模式都可能很不相稱。
這個現象耐人尋味。商業地產太誘惑,你不做都不行。尤其那盛夏般的年月,閉著眼睛都能想到排隊購房的人群。可是最終,還是物業銷售和物業管理兩門功課。無論怎么玩,都沒有玩到商業的層面上,根本沒摸著商業地產的真正利潤,或者,壓根不認為那還是利潤。
有一類邊干邊學的發展商,面對新課題,苦苦求索。但受不了商業地產長期經營之“累”,解套就算贏。也有的國內較知名的地產集團,把商業當副業,用住宅的思維干副業,東征西戰,一面住宅成功,一面商業爛攤子灑落一地。老總們最后總結一條:
“以后商業別去碰!”
專業機構的喜與憂
全國商業地產還在升溫,首先帶來的是對城市發展的巨大推動意義。包括經濟增速,資金流量增長和內需提升,屬于多方利好;同時各地也開始將商業地產列為促進城市發展的重點,而招商引資的階段政績也能提升市場信心。
伴隨中國?-濟企穩第一波的出現,商業地產作為將地產業與商業整合聯動發展為特征的項目,將在理性回歸后出現新一輪的質的提升,商鋪、購物中心、酒店、商務辦公和部分轉型的工業地產都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關注熱點。此外國家有關“購物中心建設與管理技術規范行業標準”和“商業網點規劃條例”的出臺,對規范大型商業地產合理開發,緩解結構性矛盾將大有益助。
同時,市場理性將進一步排斥所謂的問題項目,迫使調整或者為擠壓出更大的難題。試圖通過售后返租、轉移產權達到資金解套和降低風險系數的模式將逐漸退出,發展商通過賣鋪追求土地差價的底線將受到沖擊,商業地產的發展規律將成為主流思維方式。
當我們更多關注國內商業地產的質的問題時,特別值得擔憂的是,絕大多數專業機構只是發展商的參謀,卻不是政府的參謀。商業地產既是社會聯動,也是行業聯動,而要解決商業地產發展的“質”的問題,專業機構就必須躍上更高的層面。當發展商不得已要犧牲拍板權時,領導的專業系數就性命交關了,尤其當決策結構和價值觀出了問題。
巨額學費誰-在買單?
銀行。最先倒霉的是銀行。就算資金鏈出問題,銀行真的愿要一個開發商抵押的土地嗎?如何變現也是問題。但是不管怎樣,銀行是可能買單的。但是要清楚,我國各大銀行都是國有的。
政府。土地是政府負責整理和調配的資源,屬于國家和社會。一個商業項目做失敗了,現金流沒少,固定資產投資也沒少,只是,土地的價值沒有最大化,更好的服務城市的目標沒有實現,本來可以建成更好的項目。由于政績不一定是當屆政府評判,最終結果,政府還是要買單。
發展商。高估自身能力和不重視專業化是發展商為失利買單的直接理由。當然,幾乎沒有一個發展商是只做一個項目的。滾動開發是第一個護身符,只要在開發就具有滾動的意義,哪怕是未來不能如期開業。出售后返租是第二道護身符,本來就對未來的?-營預期不實。未能如期正常運營的項目說到底對許多開發商并不構成滅頂之災。超長的發展期,資本淪陷造成的困難,利益和品牌受損,都是自己要買單的。
老百姓。在市民的層面,城市的商業配套沒有實現,服務的功能或者期望的便利沒有達到,作為消費者,老百姓要買單。在投資人和業主的角度,得不到約定的回報,或者得不到應有的服務以致?-營失利,當然也要買單。
社會。站在社會層面,就不單是土地綜合價值降低那么簡單。一個社會發展和運行的綜合成本過高,這是巨大的失誤和損失。成功的商業項目能夠激活一個區域的消費帶動若干個行業市場,高品質地發展城市商業標志著社會的繁榮和進步,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這樣看來,粗放式發展的巨額學費,實在是全社會在買單。
點擊次數: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