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你看,現在的經商環境,多好啊。”何海美,義烏小商品市場元老級個體經營戶,指著自己位于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圍巾攤位,自豪地對記者說。對她來說,攤位是她經商20多年的寶貴“陣地”,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陣地,她一個“提籃女”,才有了今天的富足生活。
何海美引以為豪的國際商貿城,有一個更聞名遐邇的名字,那就是“第五代義烏小商品市場”。
創建于1982年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在過去20多年間,譜寫出了無數個與何海美類似的財富傳奇,更是計劃經濟時代,全國第一個開放市場的成功范例。2007年《發現義烏》一書,稱義烏為全中國、全亞洲、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有“神州第一市”之美譽。2008年度,義烏被評為浙江省新魅力之城。
●親歷者說
“提籃女”走進小商品市場
何海美今年58歲,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在國際商貿城,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大姐”。這份尊重,不只因為她是圍巾協會會長,更因為她是親身經歷義烏小商品市場誕生、成長的“元老”。無數個像她一樣的個體戶,催生了第一代義烏小商品市場,而不斷發展壯大的市場,同樣也為他們提供了創造財富奇跡的舞臺。
如今的何海美,在1978年,卻幾乎是一貧如洗。上世紀八十年代,她還是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待業青年,孩子僅兩歲大,全家依靠她丈夫每月33元的工資過活。形容起當時的生活光景,她說“窮得只能剪下窗簾給孩子做衣服”。
轉機,出現在1978年夏天。義烏傳來即將上演古裝戲《紅樓夢》的消息,何海美找到了商機。她拿著當時在部隊搞攝影的哥哥拍下的數張《紅樓夢》劇照,到電影院門口以每張一元的價格販賣。
“電影演了三天三夜,我就賣了三天三夜,每天能賣十多元錢呢!”何海美回憶說。
嘗到甜頭的何海美,從此開始晚上在家制作明信片,白天就到東陽、龍游等地趕集,義烏人當時稱她這樣的人為“提籃女”。漸漸地,何海美把做買賣的地點固定到了義烏縣前街的一塊空地上。生意最紅火時,何海美一晚上要制作1萬張明信片。
事實上,義烏縣前街這個自發形成的市場,正是孕育第一代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搖籃。這里集聚了許多賣各種小商品的義烏農民,不少人是早些年曾擔著紅糖到異地他鄉收購雞毛的“敲糖幫”。到了1981年上半年,這里已經出現近百人挑著貨擔集聚成市的熱鬧場面。
開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場
盡管生意紅火,但何海美們當時面臨著困境。那時,有許多紅頭文件上,都明確寫著限制農村商品經濟發展。
“我們只好把貨物放在街邊人家的床上,然后帶客人上門看貨,”何海美說,“不過當時政府對我們的態度也很模糊,有時會睜只眼閉只眼。”
當時,義烏縣委以及相關部門對這一自發市場,曾有過激烈爭論:
一種意見認為,絕不能允許市場存在,不能與中央經濟政策背道而馳;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可以開放市場,讓農民改善生活。
經過當時義烏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對市場各方的周密調研,后一種意見占了上風。經過縣委的多次討論,當時的縣委書記謝高華拍板決定,正式開放小商品市場。
1982年8月25日,對于義烏小商品市場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專門為籌建第一代小商品市場成立的義烏縣稠城鎮整頓市場領導小組,發布了一個《通告》,明確宣布:稠城小商品市場將于這年的9月5日正式開放。
據傅桂山回憶,十幾張手抄的《通告》隨后沿街張貼,在最初的幾天里,圍觀群眾眾多,場面蔚為壯觀。而前來報名登記擺攤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幾乎把當時的整頓市場領導小組辦公室圍了個水泄不通。
此外,第一代市場最后建在義烏湖清門一帶,因為這里場地開闊,進出比較方便。當時的攤位,基本上是水泥板搭建而成,個體戶們需要在頂上搭設一塊塑料布,才能阻擋風雨。而就是這樣一個市場,日客流量達到5000人,日銷售量約6萬元,當時在全國尚屬第一個成功典范。
個體戶經商獲得“準生證”
“有一次開個體戶大會,我因為遲到了,只能坐在走廊上,聽謝高華書記發表講話。他說,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只要是通過辛勤勞動,無論是干部還是群眾,都不要去為難個體戶,要尊重他們。”何海美說,“當時,我的眼淚刷地就流下來了,終于吃了顆定心丸哪。”
從此,對何海美這樣的個體戶來說,不但擁有了一個可以安心經商的舞臺,更是給他們發出了致富的“準生證”。一直以來被不少人蔑稱為“投機倒把”的經商行為,給正了名。
看似簡單的“準生證”,對個體戶的經商來說,意義重大。有一回,何海美和十多名個體戶販運貨物回義烏,被火車上的乘務員發現后指為投機倒把,揚言要處理他們。結果,所有個體戶都亮出了自己的經營證,頓時讓乘務員啞口無言。
與長途販運這樣的小事相比,如今已發展到第五代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提供給個體戶的機遇和便利還有更多。包括何海美在內的無數個體戶,正是通過這個平臺,把經商的觸角伸展到世界各地。
“未來的市場,需要容納各地商家來參與,這樣,市場才會長久地發展壯大下去。”何海美說,自己還不想退休,要繼續忙活自己的生意,還要幫更多商家進駐這個“財富市場”。
●檔案解密
在第一代義烏小商品市場建成以后,1984年,義烏縣委縣政府提出“興商建市”的戰略思路,當地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個體經營戶共同出資籌建新市場。
1986年,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小商品市場成立。1992年,篁園市場即義烏第四代小商品市場建成。同年,義烏小商品市場正式更名為“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
2001年,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市場奠基,2002年10月22日正式投入營運。目前共有四大區域,擁有超過20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實現了由傳統貿易向以商品展示、洽談、接單和電子商務為主的現代化經營方式的轉變,商品銷往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國內外客商譽為“永不落幕的博覽會”。
點擊次數: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