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斯密街商務咨詢公司在對比了中美兩國50個品牌旗下500件商品的價格后得出數據,中國出售的服裝價格比美國平均貴出70%。在動輒上千元的服裝價格背后,究竟哪些因素在左右著定價。
“這兩年國內服裝價格簡直高得有點離譜,還別說那些大商場里的知名品牌,感覺就連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里的衣服價格都漲了一倍左右。”
中國服裝貴在哪兒?
相比于工資的漲幅,國內服裝價格的漲幅顯然要高很多。在動輒上千元的服裝價格背后,究竟哪些因素在左右著定價。
“這兩年國內服裝價格簡直高得有點離譜,還別說那些大商場里的知名品牌,感覺就連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里的衣服價格都漲了一倍左右。”北京白領黃晶(化名)對此深表無奈。
“不只是國內品牌,一些洋品牌其實也在順勢漲價。”黃晶告訴記者,兩年前John&david的毛衣打完折才幾百元錢,今年在北京燕莎奧特萊斯打折后都要一兩千元左右。
在浙江理工大學服裝營銷系主任任力看來,現在高檔商場洋品牌可謂遍地開花,而且多數價格不菲,但并非所有洋品牌都是物有所值。
據任力介紹,有些洋品牌在本土屬于比較便宜的超市類商品,往往在進入中國后就被包裝成了所謂的高檔產品;還有些知名品牌如贏商網Prada、Boss、Coach等,很多產品雖然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但銷售價格可能比在其他國家的售價還要高。
“國內服裝品牌提價或者較高價往往會遭受質疑乃至冷遇,在價格基本接近的情況下,大多數消費者仍然會選擇那些洋品牌。”在北京從事多年國內品牌服裝零售業務的劉曉(化名)對此深表憂慮,未來國內服裝品牌究竟該何去何從?
服裝的倍率定價
看著商場內琳瑯滿目但又價格不菲的服裝,黃晶感嘆,如今工資上漲幅度并不大,但國內服裝價格的漲幅已經遠遠地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對此,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告訴記者,與兩年前相比,服裝價格確實有很大的漲幅,漲幅大概在20%至40%之間。不同的品牌,針對的不同客戶群體,價格漲幅也不盡相同。
那么,國內服裝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什么?
朱慶驊表示,導致國內服裝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人工、租金等成本的上漲。這些推高了服裝制造成本,進而對終端零售價格形成支撐。
北京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付奎認為,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漲是最基本的兩個影響因素。
“今年國內羊絨類服裝價格大概上漲了20%到30%,與羊毛、羊絨價格的上漲直接相關。”付奎表示。
劉曉告訴記者,服裝零售行業的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但是很多公司為了持續發展都渴望能夠穩定住員工,近年來員工的工資福利等都在不斷上漲。
“人工成本的漲幅大概在10%至20%左右。”朱慶驊研究員表示。
任力告訴記者,近年來商場的租金隨著商業地產的升溫也在不斷上漲,這些都會最終反映到服裝的價格上。
據劉曉透露,有的服裝品牌進入商場后,由于面臨著商場巨大的租金、抽成等壓力,會選擇大幅度提高自身銷售價格,有的甚至高達成本價數倍以上。
劉曉告訴記者,很多大商場的租金都比較高,有的服裝品牌所要支付的商場租金甚至比它的營業額都要高,此外有些商場還會根據商家的營業額進行不同比例的抽成。
“很多商場為了保持自身收入,還會以營業額為標準對入駐商家進行嚴格考核,如果一個品牌連續數月(不同商場規定不同)排名最低,甚至有可能會被‘勸退’出場。”劉曉表示,一些服裝品牌為了不被淘汰,也可能會通過提價來“增加業績”。
任力也告訴記者,國內服裝企業大多選擇倍率定價的方法,即以其成本價乘以幾倍去定價,商場里的倍率相對會更高。
低價洋品牌借勢起身
在國內服裝品牌價格飛漲之下,黃晶開始關注國外品牌。她驚奇地發現,一些國外比較好的服裝品牌甚至比國內的還要便宜,現在的她已經開始把更多的視線轉移到了海外代購。
據悉,斯密街商務咨詢公司在對比了中美兩國50個品牌旗下500件商品的價格后得出數據,中國出售的服裝價格比美國平均貴出70%。
但在劉曉看來,現實中一些國內高價服裝品牌往往并不叫座,比較受歡迎的高價服裝大多數仍是一些洋品牌。
對于洋品牌高價仍備受追捧的現狀,任力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擔憂。
“現在有些所謂的高價國外品牌服裝,其實在它們的本土就是超市類產品,本身在國外折合人民幣三五百元的售價,到了中國卻搖身一變成為了高檔產品。”任力表示。
在任力看來,很多國內消費者熱衷于國外品牌,但真正去過國外并了解其服裝品牌的人并不多,一些洋品牌的供應商很可能利用了國內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只把自己的優勢進行宣傳,而回避掉自己在本國的價位。
任力認為,雖然這種產品著實是地地道道的國外品牌,但是過高的定價也是不合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費者也告訴記者,她去德國的時候發現,像Only就是在德國超市里賣的牌子。
“還有一些知名品牌如Prada、Boss、Coach等,實際上很多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任力表示。
“其采購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已經降低了許多,甚至都‘量販’了,但是仍以其原產地的價格在進行銷售。”任力對此頗為質疑,認為這種銷售行為應該得到一定規范。
據任力介紹,國外對于產品產地的規定非常嚴格,要求予以清楚地標注,但就國內而言,一些商家往往在產地標注上大做文章。
任力告訴記者,比如一些品牌不寫自己Made in Italy,只是寫上一個Italy,說明其品牌是意大利的,但產地很可能就在中國。
“一個產品的產地不同對價格影響很大,利潤空間也將差距甚遠。”任力說。
國產品牌漲價的糾結
對于不斷漲價的國內服裝品牌,北京白領黃晶選擇了轉戰海外市場。據記者了解,與黃晶心態類似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
多年從事服裝零售行業的劉曉也感嘆,國內服裝品牌漲價本就十分尷尬,不漲價利潤則在不斷下降,漲價了消費人群又將因之減少。
任力則告訴記者,目前經營服裝行業困難很多,并不是漲價了經營者就賺錢了,反倒是大家普遍反映庫存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朱慶驊則對記者表示,在成本上漲、終端零售價格回歸理性的情況下,服裝行業利潤空間有所下降,專賣店利潤在40%至70%左右,商場則在60%至70%左右。
在任力看來,目前國內一些品牌在設計和質量上已經不亞于國外的一線奢侈品牌,而消費者總是盲從于所謂的國外品牌,國內品牌很難獲得價格上的認可。
“同意大利、美國等品牌相比,幾乎一樣原料的產品,由于對方品牌運作好,管理又高效,對方以1000元價格出售很順利,國產品牌500元都很難賣掉。”任力表示。
更讓任力感到痛心的是,很多消費者實際上拿到的產品有些也是在國內生產的,只是多背了個國外產品的標志,這反過來又影響了國內產業的發展。
“其實國內服裝品牌人工環節的成本上漲應該說是良性的。”任力分析認為,過去我們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是現在我們的勞動力和技術在全世界來講也已經很優秀了,理應獲得更好的工資待遇。
據任力介紹,國內服裝行業一度長期低價競爭,使得很多設計師和技術人員都不愿意繼續從事自身行業,企業也留不住優秀的人才,因此國內很少產生世界知名品牌和設計師。
任力希望,未來人工漲上去,有更好的設計和管理,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內服裝行業的發展。
朱慶驊研究員最后表示,雖然現在服裝行業并不景氣,但是機遇往往產生于危機之中,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個性化需求凸顯,高端定制服裝有望迎來發展的機遇,注重設計、潮流、品牌化發展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點擊次數: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