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服裝城內的商戶,這些天可真是鬧心。這個月的28日就要交下個季度的商鋪租金了,可過去的這個季度生意慘淡,來逛商場的市民都沒有幾個,更別說掏錢消費的了。經濟不景氣,對于這些商戶來說,每平米每月100多元的租金已很難維持經營。可不交租金卻要按照合同從押金中扣除罰金,面對這兩難的選擇,不少商戶紛紛嘆氣,難啊。
西安市對于“李家村”、“騾馬市”、“西大街”等市場的改造,由于種種原因都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如何在城市改造中保護“老字號”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深思。
“李家村”到處“轉讓、清倉”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李家村服裝城,來光顧商場的顧客稀少,整個商鋪有80%關門打烊,而商鋪的櫥窗上則貼著“轉讓”“清倉”。
空空的商場走廊只剩下幾個商戶無聊地打著撲克牌打發時間。如此“正常營業”的商場,讓記者很難聯想到幾年前那個繁榮的李家村服裝城。
據商戶介紹,自從去年10月份以來,就很少有市民光臨商場,所有商戶銷售都受到影響。而年后生意就更慘淡了。“過完年,都沒怎么賣過”,不少商戶這樣表示。往常商戶之間總喜歡問問對方一天賣了多少,而如今商戶之間卻多用“今兒,開張沒”來互相詢問。“如今,都不在乎能賣多少,只要能開張都算是萬幸了”,一商戶嘆氣道。商戶孫女士更是表達了各商戶的心愿:“上個季度掙的錢不夠交下個季度的商鋪租金。做生意是有風險,可碰上了經濟危機誰也沒有辦法,這樣的風險怎么能讓我們商戶自己來擔呢,房租少一點能維持我們正常營業就行,現在房租一分錢沒少,根本就不能維持下去,不交還要扣押金,難啊。”
昔日李家村生意興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裁縫租用民房加工制作服裝,隨后一批以江浙一帶為主的外地投資商看中了這塊地方的商業潛力,開始與當地居民、駐地單位合作,在李家村周邊開辦市場,并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聞名西北地區的服裝產、供、銷集散地。直到三年前,李家村服裝城還在西安市各大商圈,以服裝批發聞名,這里每天客流量約4萬人次,營業房面積45500平方米。整個區域共有28個經營單位,34個分市場,從事生產的戶數500戶左右,生產雇用工人超過2000人,形成了輻射周邊地區、經銷西北五省區及山西、四川、內蒙古、河南等毗鄰區域的大型綜合服裝商貿城。整個李家村白天總是熙熙攘攘,大大小小上千個商鋪生意興隆。市場銷售總額達到7.2億元,并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長。
改造李家村曾花了15億
隨著李家村服裝城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安全隱患。各商鋪如“鴿子籠”一個緊挨一個,人頭攢動。每個通道都異常狹窄,最寬處不到4米,最窄處不足兩米。65%的房屋是在二層的基礎上搭建至五六層,有的甚至七八層,店鋪里各種土制蒸汽鍋爐隨處可見,漏氣傷人事件時有發生,安全狀況讓人懸心。李家村服裝城成為國家安全監督局全國重點防范地區之一,由國務院、公安部掛牌督辦限期治理。
2005年12月西安市矚目的李家村服裝城綜合改造全面啟動,曾計劃用兩年時間,建設一座新型的配套設施齊全、經營環境良好、引領西北地區服裝服飾新時尚的高檔服裝銷售現代化綜合商貿城,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前期投資達到3億元,整體改造建設總投資達到15億元。
然而無情的現實是,改造后更加時尚的“李家村”卻生意冷清了,這是否僅僅是經濟危機的原因呢?
記者感言:
讓低端用戶迷失的改造
2000年,西安市人氣最旺的騾馬市改造,花費巨資,維持6年多改造成西安時尚步行街,如今騾馬市是比以前干凈了,漂亮了,時尚了,可卻冷清了,人們已經習慣了在騾馬市淘東西。現在的騾馬市已經變味了,沒有發現新大陸的喜悅,沒有和小販砍價的感覺,有的是富麗堂皇的店面,有的是國際名牌。如今的騾馬市被市民戲稱,“白領不去(檔次低),學生不瞅(價格貴)”。西大街也是這樣,過去以小商販為主,廣濟街和都城隍廟的百貨、服裝,鼓樓的標牌錦旗和家具,橋梓口的小吃都非常繁榮,改造成仿古一條街后,高額的房租費用使得原來的小商承擔不起,只好外遷,結果西大街人流雖然仍很高,但是都成了過客。
商街漂亮了,時尚了,可如今逛遍西安市,很難再找到消費低廉的商業街。過去騾馬市、李家村、康復路都是中低消費區,人氣很旺,如今李家村定位模糊,騾馬市改造后云集了許多世界名牌,可卻沒有了往日的人氣。
西安工業大學鄭升旭教授說,改造商業街目的是進一步發展經濟,但是有時候卻未能如愿,改造勢必使商鋪成本提高,商品品位價格就要隨之上升,但這種上升卻排斥了很大一部分低檔用戶,這些用戶在我國占大部分,當初規劃就應當考慮到高、中、低各種用戶。而且市場不光是硬件,文化氛圍等軟件方面也影響著人們購物欲望。改造的同時不應該破壞原先的文化氛圍。(記者 謝濤 李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