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28日,武漢市的103名待業青年和社會無業人員獲得了武漢市硚口區工商局頒發的營業執照,從此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個體戶”,同時他們還幸運地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個體戶”,他們的經營場所就在漢正街。
全國最早的一批“個體戶”誕生在漢正街,這絕不是偶然。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因商而興,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鎮之一。從16世紀開始,“九省通衢”的漢口就因其地利之便而成為最大的貨物集散地之一。漢正街正好處在長江與漢水的交界處,長江上風浪大,往來的船只到達這里后就到漢江上避風,于是在此形成了一個港口,并進而形成一個商業街。湖北本幫商人及周邊省市客商常年往返于此,江面上商船云集,往來不絕,一度出現“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繁榮景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漢正街都是漢口的商業中心。
漢正街的居民祖祖輩輩都以經商為生,歷史賦予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商業精神。只要遇上合適的機會,他們骨子里的商業因子就會破繭而出。王仁昌一家是漢正街的老居民,父親曾是一位商人。大學畢業的王仁昌本可以有很光明的前途,可是因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錯判而坐了10年牢。“文革”結束后,王仁昌獲釋回到了漢正街。一無所有的他本來可以等待招工,但王仁昌嗅到了致富的良機,他用借來的260元錢,在漢正街做起了小商品生意,成為那103名最早的“個體戶”中的一員。
深入骨髓的經商意識與時代脈搏一拍即合,漢正街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從繁榮到沉寂
伴隨著第一批“個體戶”的正式亮相,在最初那條不足400米的街道上,擺攤設點的小商販和肩挑背扛的“包袱客”多了起來。他們這些人或是因為看準了漢正街潛藏的商機,或是因為生活無著而不得已加入了“個體戶”的行列。他們忙碌的身影穿行在那條窄窄的小道上,他們吃苦耐勞、走街串巷,重新干起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營生。
在此后的10來年時間里,漢正街迅猛發展,無論是區域面積、從業人員,還是經營規模,都得到了急劇擴張。“八五”期間,漢正街市場銷售額年平均增長85.4%,常年經營戶13,000戶,市場稅收年均增長30.6%,經營品種和門類日益多元化。在早期到漢正街經商的一批人中,很多人很快就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們之中已經有一些人成了百萬富翁(前文提到的王仁昌就是其中的一位)。到上了世紀90年代初,漢正街迎來了它最為輝煌的時期,位列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之首,獲得了“天下第一街”的美譽。
漢正街在這一時期的迅速發展,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種歷史復興式的發展。從經營理念、經營模式以及經營手段上,它與幾百年前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基本上是一種歷史的復制。而漢正街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多年時間內迅速恢復昔日的繁榮,除了地利這一傳統優勢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市場環境決定的。
當時的中國還處于短缺經濟時期,傳統的商品流通體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正街溝通城鄉的集散優勢正好可以得到發揮。再加上漢正街開風氣之先,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立小商品批發市場,從而擁有了極大的先發優勢,因而在短時間內成就了繁榮。
但是,這種單純的商品集散市場是極容易被復制的。在漢正街之后,全國各地先后出現了類似的小商品市場,如義烏、紹興等地的小商品市場紛紛崛起,使得漢正街不再一枝獨秀。而此時的漢正街,其輻射能力已經有所削減,又因為仍然獲利于一定程度的“集散優勢”,而未能及時在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升級換代,其發展勢頭開始不如以前,并漸漸被其他小商品市場超過。一個直觀的比較是,1985年時,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營業額只有漢正街的45%,而現在,前者已經是后者的數倍。在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之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漢正街開始顯得沉寂。
漢派服裝的沉浮
漢派服裝的命運起伏可以算是漢正街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武漢的服裝業曾經在全國排名第四,位列北京、上海和天津之后,并享有“漢派服裝”的美譽,以區域品牌而名噪全國。漢派服裝以武漢為中心,其地域還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漢派服裝比較注重實用,其面料色澤偏深,以灰黑系列為主,款式既休閑又職業化,既有高檔,也有中低檔,穿著合身得體、端莊大方,頗受人們的青睞。
服裝是漢正街經營的主要商品,漢派服裝最大的交易場所就在漢正街。在漢派服裝流行的上世紀90年代初,漢正街內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多達2000多家,蔚為一時之盛。然而,在表面的繁榮之下,漢派服裝產業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漢正街的服裝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這些企業一直抱守著小農經濟時代作坊式生產的模式,往往是一人設計,一人管理,沒有品牌意識,缺乏時裝設計、生產和銷售一整套流程和理念。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生產出來的服裝大都一個樣,同質化極為嚴重,一旦有了新的服裝版型,便互相抄襲。以至于漢正街的一些服裝店在門口寫上“同行莫入”的字樣,有的老板甚至要求“看貨請出示身份證”。
在漢派服裝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同時,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服裝產業有了極大的發展。因為有上海和香港這兩個時裝中心的存在,這兩個地區的服裝企業在服裝設計、品牌創造、流行趨勢及服裝文化方面更容易與國際同步,逐漸出現了如杉杉、雅戈爾等知名服裝品牌。在與它們的競爭中,漢派服裝明顯處于弱勢,在銷售額與影響力上都大有不如。即使是在本地的武漢市場,漢派服裝的市場份額也由最高時的70%下降到了30%。
一些經營情況相對不錯的漢派服裝企業認識到了漢派服裝的頹勢,他們搬離了漢正街,有意識地與漢派服裝拉開一段距離。比如說漢派服裝領軍企業之一的武漢貓人服裝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老板最初就在漢正街做過服裝生意,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離開了漢正街。現在,貓人的生產基地仍然設在武漢,但其研發和營銷中心則位于上海。該公司希望能突破漢派服裝的理念局限和區域局限,走一條國際化發展之路。
還有更多的漢派服裝企業至今仍然駐守在漢正街。在難以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服裝企業相抗衡的情況下,他們避其鋒芒,重點經營湖北周邊省市以及東北、華北和西北市場,產品則以冬裝為主。北方地區的消費者尤其喜歡漢正街的羽絨服,不僅款式時尚,而且價格低廉。在深耕這些區域市場的過程中,漢派服裝企業也逐漸有了品牌意識,開始注冊商標,建立起了自己的營銷隊伍和生產基地,生意也開始紅火起來。
如今,漢派服裝雖說還能以特定的產品在某些區域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但還未能從根本上挽回頹勢。要想避免漢派服裝的更趨式微,并進而恢復昔日的風光,漢派服裝需要實現產業的整體轉型和升級。在這一點上,漢派服裝頗有些類似于正在努力進行“二次創業”的漢正街。
二次創業
2000年,在歷經了創業的繁榮和隨之而來的沉寂之后,漢正街開始了“二次創業”。“二次創業”的基本思路是重新構建漢正街的品牌、機制、布局和環境,促進漢正街實現從傳統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向現代化商貿購物旅游區的轉型升級。如果這樣的轉型升級能夠順利實現,將有助于提升武漢市作為華中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的地位。
漢正街一直采用一種“買全國、賣全國”的中介型經營模式,其80%的產品采購于外地,80%的產品銷往外地。這種模式具備信息和流通上的靈活性,但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有市場無產業,市場不能帶動產業的發展,反之也不能利用產業的優勢來促進市場的繁榮。漢正街的商家也不是完全沒有生產制造環節,但規模普遍很小,還停留在作坊式生產的水平。前店后廠是漢正街的商家通常采用的生產經營方式。由于漢正街位于武漢市中心,由幾條相鄰而又狹窄的街道發展而成,在地理空間上難以充分拓展,商家基本上不可能在擁擠的漢正街內擴大生產規模,這一因素客觀上也限制了漢正街生產能力的擴展。
2004年,漢正街管委會下定決心,對漢正街內的6000多家加工戶進行強制搬遷,將它們轉移到了離武漢市不遠的漢川、蔡甸、云夢等周邊城市圈。比如說在漢川就開辦了一個占地幾千畝的漢正服裝加工園,很多漢正街的服裝都在那里生產,然后在漢正街銷售。生產和銷售的分離,為生產環節做大做強帶來了可能。漢派服裝之所以能在衰落之后再次積蓄力量,也得益于這種生產與銷售相分離的安排。雖然說這樣的局面來得有點晚,但它的實施仍然值得慶幸。
加工戶被轉移到外地之后,漢正街的“街容”也有了新的變化。狹窄的街道、擁擠的人流和混亂的交通,曾經是漢正街多年不變的場景,這讓很多人感受到做生意的不便,尤其是那些習慣了義烏寬闊整潔有序的交易環境的商人,更是難以忍受漢正街的擁擠和混亂。如今,走在漢正街的中軸多福路上,人流依然眾多,但道路明顯寬闊了許多,不再有以前那種擁擠不堪的感覺。品牌服飾批發廣場、既濟商城等大型專業市場的落成,也為漢正街增添了現代商貿的新氣象。
在漢正街的“二次創業”規劃中,商貿旅游是一項重要的內容。2008年4月,由武漢市旅游局授牌,漢正街的商貿旅游項目開始啟動,漢正街成為旅行社帶客旅游的一個站點。漢正街名氣大,一些來武漢觀光的游客有時候想到漢正街來看一看,順便也買些東西。這就是漢正街規劃的“購物旅游”。這個項目自開展以來,每天都會吸引近千名游客來到漢正街。
2000年是漢正街“二次創業”的起步年,漢正街的市場稅收于當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此后,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于2007年達到2.87億元,當年漢正街的交易額達到了480億元。2008年末,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需求下降明顯,國內企業的出口業務不再像以前那樣好做,而只做國內市場的漢正街則不僅沒有受到什么影響,生意反而更顯興旺。
前行的動力
“二次創業”能否讓漢正街再現輝煌,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人的因素。30年來,漢正街的商戶從最初的103戶增長到了如今的2.7萬戶,市場從業人員現在也增加到約20萬人。從漢正街走出去的私營老板們,建樓盤、搞物流、開酒樓、辦工廠的難計其數,而在義烏、虎門、柯橋等全國其他知名市場,許多老板都有在漢正街當“學徒”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漢正街可謂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商學院”。
漢正街的商戶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武漢本地人;其二是武漢之外的湖北人;其三是外省人;這三類人目前大致上各占1/3。不同地方的人在業務類別和經營模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漢正街有不少浙江溫州和臺州的商人,他們主要經營浙江生產的一些產品,如玩具、禮品、輔料、電器等;湖南的商戶有很多人經營皮具和箱包;湖北的商戶有很多是自己設廠,有自己的小作坊,經營一些中低檔商品,開始是前店后廠的小作坊,后來作坊做大了,一起遷到了外地的漢正街工業園。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商戶,不管他們的經營品種和方式有什么不同,他們都在漢正街學會了如何做生意,漢正街培養了他們的市場感知力和服務意識。雖然有一些商戶后來離開了漢正街,但他們一直都對漢正街心存感激。武漢市工貿家電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內最大的家電連鎖經營企業,在湖北省內,國美和蘇寧都難以撼動工貿家電的優勢地位。該公司就是從漢正街一步步發展而來。公司總裁李豐至今都以漢正街的經歷為榮:“是漢正街培育了我們的市場意識、服務意識和網絡意識,漢正街培育了我們,如果沒有以前在漢正街擺攤設點的經歷,工貿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市場意識、服務意識和網絡意識,這些最為基本的商業要素曾經鑄就了漢正街作為小商品市場先行者的輝煌。如今,當具有500年商業文化沉淀的漢正街再次出發時,它仍然需要從這些最基本的要素里獲取前行的動力。(張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