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南下打貨今朝回搶市場漢正街銷廣州服裝增三成
10多年前,廣州作為南派時尚之都,吸引漢正街人去進貨或者“抄板”。當下,漢正街自產服裝開始回搶市場,物美價廉返銷羊城。今年節前旺季,漢正街銷往廣東的服裝同比增長30%。
昨日,風寒雨冽,多福路一帶依然車擠人涌,熱鬧非凡。走幾步可見物流公司設立的發貨點,其目的地,從省內小縣城,到東北、云貴、粵閩都有。
一個發貨點的工作人員不停接著單,“這幾天,到廣州的貨比去年年前多了30%以上,多數貨單價在20元-60元”。
“老三鎮”商場中的羅老板,在漢正街打拼20多年。“今年,相比其他地區,廣州來要貨的客人明顯增加”。
羅老板打聽過,廣州打工群體龐大,過年有在當地集中打年貨的習慣。“我們的東西比廣州當地的便宜”。一件小紅襖,他賣85元,“白馬要賣100多元”。
羅老板說的“白馬”,就是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市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羅老板與漢正街大批老板一起,常南下打貨,首選“白馬”。
當時,全國各地紛紛建起小商品市場,“買全國”的漢正街,從“第一市場”的寶座跌落,輻射范圍萎縮,無法“賣全國”,其服裝局限省內及周邊部分市場。
漢正街請各方高人“診脈”:地產品沒有優勢,低價也低質。
2005年底,漢正街6600多家服裝作坊、近10萬人集體遷出,在武漢遠郊和周邊縣市建生產基地。
數年耕耘,長豐鄉、漢川、黃岡等地的多個基地建成,品牌化、標準化生產,90%的產品供應漢正街。如今,漢正街60%服裝為自產品,輔料全面地產配套,擁有上百注冊商標。
大潮中,羅老板也開了一個上百臺機器的加工廠,“我們的水電、人工成本都比廣州低,工藝也好多了,人家怎么會不買”。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沖擊沿海。漢正街全新服裝商會會長鄭斌介紹,沿海服裝出口企業大量倒閉,余下企業難以速降成本,為漢正街留下不小空間。“我們可借廣州輻射華南地區,甚至東南亞”。
眼下,漢正街服裝正在籌劃依靠品牌,抱團“走出去”。
1月9日,湖北省服裝商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這次大會,許多“深居簡出”的漢正街服裝市場的老板親臨現場,主動要求加入商會當會員。楊菁 馮欣楠 韓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