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滬郊一家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多利農莊宣布,獲得國內著名風險投資基金7000萬元人民幣的注資。此事,引起不少外界人士感嘆:風投資本正式開啟了“下鄉潮”!
而實際上,在此之前的幾年里,資本已經開始大規模下鄉到上海郊區,涉及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且開墾出了一些不同尋常的農業新領域、新模式。業內人士表示,資本下鄉應該是大勢所趨,表明現代農業這一 “藍海領域”終于被資本發現,但它們到底能給現代農業帶來哪些積極且深遠的影響,值得期待。
資本下鄉,帶來的遠不止資金
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實施規模化還是產業化,都會面臨 “缺錢”難題,資本下鄉無疑會起到最直接的 “解渴”作用。但是,跟隨資本而來的,應該還有新型人才、高新技術、全新理念等諸多要素,它們對農業的影響將會是全方位的。
后繼無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所在。現在,數千家郊區合作社面臨的一個普遍難題,就是缺乏信息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類新型人才,因為沒有新鮮血液的輸入,許多合作社盡管把農民組織了起來,但還只能在低層面運行。許多農業企業也感嘆,就連普通的農業工人也難以招到。為此,上海市農業部門近年接連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報考涉農專業,政府部門將給予學費、補貼等多項扶持。市里也推出了大學生三支一扶計劃,目前已有成百上千的大學生走上了村官、合作社助理等崗位。
令人高興的是,隨著資本的大規模注入,許多高端人才也 “流”了過來。浦東新區一家農業合作社,牽頭成立者原來從事的是市政工程項目,但近年他投資農產品流通領域,帶領數百家合作社的農產品進入了家樂福等上百家大賣場,大大緩解當地年年出現的瓜果蔬菜“賣難”問題。帶頭人本身并不懂農業,近期又準備引入日本一種社區蔬菜的自動售貨模式,為此已投入數百萬元搞研發,還高薪聘請了一位化工工程專家,來潛心研發蔬菜清洗、加工、保鮮的工藝和生產線。同樣的,在松江一家種豬場, “海歸”博士養豬也不再是新鮮事。
引進各類人才,很大程度上是沖著他們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術。奉賢青村鎮的申亞創意農園,就是在農業生產領域充分 “放大”創意和科技的試驗田。農園種植的南瓜,可長出紅、橙、黃、金黃、墨綠、乳白等顏色,還有球形、飛碟形、鴛鴦梨形、佛手形、鴨子形、皇冠形等。種植的春桃,一年可以結兩次果。小番茄則有10多個品種,五彩繽紛。農園很快打響了名氣,并獲得了較高經濟回報:一般桃樹畝產值達8000元已算很高,但這里的春桃畝產值達到了6萬元,凈利潤接近4萬元,奶油草莓畝產值至少4萬元,鮮杏畝產值為2萬元,有機葉菜最低價也達到每千克140元。這些新行情,都是傳統農業工作者所不敢想象的。
資本下鄉,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資本下鄉,以及新人才、新技術、新理念的到來,還將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因為,這些人才、資本、技術大多是從二產、三產中 “起家”,而今轉向農業領域,必然會帶著原有的產業背景,并將其中先進的東西 “嫁接”到農業中來,推動農業與工業、商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使現代農業具備新的競爭力。
以工業化的理念改造傳統農業,首先就體現在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上,由此大幅提高農業的附加值。這樣的例子已經有許多。松江落戶了一家榮港工貿公司,主要從事桑椹、黃桃、葡萄、草莓等果醬、果粒的深加工,一噸桑椹的產值原本8000元左右,但經過深加工,利潤空間可以增加五六倍。近幾年來,企業還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不僅擴大了加工的范疇,還建立了市郊最大的優質桑椹生產基地,且把桑椹園做成一個集采摘、品嘗、餐飲、會務等為一體的鄉村游項目。這樣,確保了優質的原料來源,還有了與市民、客戶互動的休閑平臺,進一步做大品牌。如今,企業已成為可口可樂、百事、蒙牛、伊利和光明等200多家著名企業的原輔料供應商。
近年來,工業理念的另一個積極影響,則是大大提升了農業的標準化水平。工業生產中,每一個螺釘都要做到整齊劃一,而農產品出產時往往大小不一,更不談內在品質的穩定如一了。因此,為了保證安全、保證品質,農業必須在生產、加工的各環節強化標準化操作,并實現農產品品質的可追溯性。現在,各區縣已創建出了一大批標準化生產基地。而滬上最大的江橋批發市場,更是在一些農產品基地建立包裝廠,幫助農民進行分級、包裝,不再以散貨、統貨進入市場,這就從市場終端反向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標準化建設。
二三產業的專業化分工理念,也在悄悄改變農業的經營格局。農業產業鏈要想做長、做強,必須懂得專業化分工,每個環節都有最擅長的團隊來運作,并且互相銜接、互相支撐,降低成本,做大規模。筆者發現,滬上一家大型蔬菜出口企業,自身將出口貿易環節打通,但把生產環節交給廣大農民,同時把各種標準以培訓的方式教授給農民,各自發揮專長,獲得不小成功。崇明最大的萬畝有機糧田,投資者本身也并不從事農業,但他引進了生產技術、農機服務、稻米加工等五個專業化團隊,各司其職,結果竟把一個萬畝基地管理得井井有條。
此外,信息技術的引入,還使 “菜管家”等網站牽動了一批農業基地的發展。而 “田頭超市”、 “社區農業”則表明了商業與農業的互相滲入。
資本下鄉,開掘新的農業功能
10年前,要問滬郊有什么鄉村游景點,還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上海的農村實在沒什么稀奇的旅游資源。但現在,鄉村游景點已經在市郊遍地開花,每個區縣都出現了至少二三十個大小農業旅游景點,其中不少 “無中生有”的景點還打響了名氣,越來越為市民所熟悉。滬郊鄉村游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資本下鄉的功勞。
松江浦南地區,已經成為鄉村游的集聚板塊之一。在五厙現代農業園區,已有10多家農家樂項目,包括番茄農莊、格林葡萄園、漁夫農莊等,其中不少投資者還是結伴而來。在泖港鎮,市區一家大型集團去年投資6000萬元開始興建 “溫泉農莊”,有望讓市民在家門口也能泡上溫泉。這些鄉村游項目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農業功能:既能有好的經濟產出,還能挖掘出休閑、文化等功能,更可以保護好的生態環境。
農業新功能的開掘,可以盤活原來閑置的許多農業資源。奉賢莊行鎮,原來只是個默默無聞的純農業地區小鎮,但現在,當地以 “菜花節”起蓬頭,并打造伏羊節、蜜梨節、新米節等一系列節慶,全方位挖掘農業的休閑旅游功能。如今,不僅平淡無奇的菜花成了美景,當地許多農產品也在家門口被市民買走了,許多閑置農宅成了農家樂飯店,一些農業基地也成了市民認種、認養的 “開心農場”。同樣的,坐落在松江小昆山鎮的西部漁村,原來只是一個培育水產種苗的良種場,但 “轉身”成為垂釣場后人氣大旺,每到周末,附近賓館酒店就人滿為患。現在,漁村的休閑收入已經超過了魚苗銷售收入,而且還帶動了大閘蟹、草雞、有機米等銷售,每一樣產品背后都有一個生產基地支撐。一個 “游”字,串起了許多個農業產業。
生態、休閑、文化功能的開掘,也使農業站到了更高起點上,有了更長足的發展前景。上海錦江集團來到金山廊下鎮,將整個中華村改造成了一座農家樂景點。現在,村里的河道、綠化、道路、農宅、農田都變得賞心悅目,原生態的田園風光被充分保留下來,一些農耕文化項目如打蓮湘、土布服裝也被重新開發,生態、文化成了吸引市民的亮點。崇明的鄉村游景點開發,同樣如此。但是,保護生態、體現文化內涵的新功能,也對新型投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是個長期投入過程,千萬不能過度攫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