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旱碼頭”之稱的秦安縣,商貿流通歷來活躍,是西北地區頗具規模的小商品集散地。然而,改革開放30年,同樣是靠小商品起家的溫州人腰包越來越鼓,秦安小商品市場卻經歷了從繁華到滯后之“痛”。痛定思痛,秦安人更加意識到重振商貿業對于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秦安無礦產資源,光靠土地做文章是賺不了大錢的,一定要把商貿業作為一大支柱產業來抓,發揮秦安人善做生意的優勢,推動秦安商貿業的第二次振興!”省人大代表、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充滿信心。
讓地攤意識融入市場經濟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把培育建設市場作為搞活商貿流通、繁榮城鄉經濟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效。
陳天雄告訴記者,目前,秦安縣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到5337戶,注冊資金2.21億元,從業人員4.6萬人,并依托市場間接解決了5.7萬多人的就業問題,非公經濟占全縣經濟總量的50.1%。商貿流通業已成為秦安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安置勞動力的重要渠道、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
“現在小商品市場能貢獻600多萬元的稅收,但我認為不夠,它的潛力是6000萬,”陳天雄說,“我們小商品市場的服務功能還不強,所以需要改造市場,提高市場的規模和檔次。”
目前,秦安縣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場為龍頭、城區各大專業市場為主體、鄉鎮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市場格局,各類市場達到41個,市場建設總投資2.42億元,占地面積557.33畝,市場年成交額6.5億元。
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
秦安縣堅持走工貿聯動的路子,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依托小商品市場和特色產業,扶持發展小商品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涉及鞋帽、地毯、鉛筆、紙箱、淀粉、果汁等160多個花色品種,地產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
“這些企業一頭挑著城市,一頭擔著農民,不僅為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也成了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渠道。”陳天雄告訴記者。近五年,秦安縣中小企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全縣GDP的20%左右。
2008年7月,秦安成立了新疆、青海、西藏、寧夏等秦安商會,商貿流通的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為了加快構建倉儲配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體系,秦安縣今年擬引資2.8億元,在西川新城區規劃建設一處占地245畝的“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該項目建成運營后,將會帶動和促進秦安商貿業的二次騰飛。
用政策激活干事創業環境
“目前,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不是很好,雖外出務工的農民陸續返鄉,但我們仍在組織輸出,”陳天雄說,“往外走是一方面,但還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我們也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和扶持全民創業,讓更多的人通過創業實現就業,進入流通環節。”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通過制定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先后吸引9萬名勞務人員回鄉創業,帶動1.89萬人間接就業,有153名返鄉創業人員在西川、蔡店、何川、葉堡等工業園區投資辦廠,創辦各類企業46家,吸納城鄉剩余勞動力11000多人,這些昔日闖蕩四海的打工仔,將上億元的資金投入到造福家鄉的事業中,興辦企業、開設店鋪,涉及服裝、餐飲等多個行業。康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