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季青進貨,一大包扛到武林路,這不叫買手,這開出來頂多是個街邊小店。我今天就是談在零售和批發間找到一種關系,也叫商貿升級。”日前,在“中紡中心”舉辦的“四季青”、“武林路”服裝商貿營銷“新年雙英會”上,中國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專程趕來杭州,對于杭州兩條很有名氣的“第一街”聯手表示肯定。中紡中心也把整合兩條街資源作為提升杭州服裝商貿營銷層次的方式之一。
外貿工廠不可能全轉做品牌 “商業”是產業發展的支點
“最近有些企業問我該怎么冬眠。”李凱洛開篇就拿2008年最火的一個字“囧”來形容服裝企業的困境,“在廣州倒閉的加工廠最多,倒閉的外貿加工廠最多,倒閉的做美國定單的外貿加工廠最多。”但實際上他認為,大家都要轉做品牌,這不現實。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而產業發展的新力學支點就在2個字上,叫商業。
“日本早期提出一個觀點,叫‘產業強、商業新、品牌立’。我們可以從日本身上學到經驗,他們更早接觸國際市場,遭遇國外品牌涌進,但日本人明白:很難成就世界級的品牌,但可以成就世界級的商業。成就不了世界級的品牌企業,可以成就世界級的企業管理模式。”李凱洛說。
讓買手連接兩條街 杭州商業的鯰魚效應
中國專業市場經歷過3個階段,從產地為中心轉變成以銷售地為重,之后注重品牌中轉批發,現在已到了再次升級時。
“2004年杭州商界很重要的事是連卡佛的進入,雖然2007年退出了,但它對杭州整個百貨業產生了‘鯰魚效應’,使得百貨格局大調整。”李凱洛說,“連卡佛背后的買手采購模式對我們影響很大。”
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依據買手的Select shop(精選品牌概念店)是當時服裝行業的創新。這種店無論定位如何,衣服新或舊,便宜或貴,都有自己的風格,一度被認為是一個城市時尚度的指標。“日本最有名的3家企業是United Allows、Beams和Ships。其中Beams有各種系列,包括T恤、男裝和女裝,都不是自己的品牌,全是買手從各個品牌中挑選的。”李凱洛說,“我們身邊就有I.T,以及集合外貿產品的熱風。”
買手不是拿了貨就行,你得重新整理,甚至修改,還可以和你拿貨的地方下訂單。以后四季青扛包的會越來越少,武林路也會有變化,單一同質化品牌不行了,單一品牌商也會撐不住。
像日本澀谷一樣 杭州要制造漁場效應
經濟學上有個“洋流學說”,這個觀點來自漁場,因為天然漁場都來自回流,漁場效應最典型的是上海新天地,它靠石庫門建筑保護了上海傳統特色,又專門找一批名流做投資,制造了自己的漁場。
日本澀谷是年輕人的時尚地,它起初是流行音樂聚集地,當地服裝商充分發揮了這群潮流年輕人的作用。著名的109百貨整層都是適合20歲左右女孩的服裝,成為東京年輕人特別想去的地方。“曬黑妝,松糕鞋的流行都來自澀谷。”李凱洛說,“漁場是天然的,但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海嘯可以形成。所以潮流影響力才能推動真正的設計,這就得靠一個城市區域的生活方式。比如四季青就可以打兩個牌,一是文化牌,二就是商業牌。”
當全國各地都在做總部經濟,李凱洛支招杭州完全可以發展通路聚集總部模式,打開通路是商業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