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來簽協議上班?”
元月4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6屆國際貿易9班吳桂萍接到應聘單位的電話。這名家住義烏的女生十分猶豫:是跟自己男友繼續開網店打拼事業,還是選擇按部就班的生活?因為自己上班所得的工資只夠請網店一名客服人員。
在世界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這所因坐落在國際小商品城而聞名的職業技術學院的領導,顯得特別從容與自信。“有10%的學生不是為找工作發愁,而是在就業與創業之間抉擇。”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賈少華說。
學院面向市場辦學,每一個專業背后都有強大的產業支撐與強烈的社會需要。比如國際貿易專業:外國客商在義烏的辦事處有2000多個,國際商貿城62000個攤位;物流專業:當地有700多家物流專業公司;酒店管理專業:服務小商品城的準星級以上賓館800多家,4萬多個床位。
學院不知道金融風暴什么時候來,只知道創業是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99年以來,學校就用“讓自己擁有市場是努力的方向”、“為自己的同學創造就業崗位不應只是一個夢想”這兩句話激勵著一屆又一屆學生創業。
創業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國際小商品城里有那么多老板,為什么不可以培養與鼓勵學生創業?據學院對義烏國際商貿城1617個小老板的調查,17.07%是創業發跡的大學生。學院領導認為,在商賈云集的義烏不培養學生創業就是一種失誤。
讓學生忙起來的學校就是好學校。目前電子商務專業1200名學生就有400人達到“鉆級”以上級別。學生從當家庭教師開始,到發放宣傳單、推銷產品、開店經營,每年勤工儉學收入2500萬元,20%的學生學費自己掙錢繳納,60%的學生實現生活費自理。“學院精神面貌最好的是創業者,我經常被我們的學生所感動。”學院負責人說。
倪若琦是2006級國際貿易物流三班的學生,他大一就開始幫一家公司跑腿,每天跑到義烏國際商貿城拍200張商品照片傳到網上,月報酬800元。大二就做電子商務。他說:“我的目標就是畢業后經營一家網店,雇幾名人員照料,自己再創一份新業。”
“讓對創業猶豫不決的學生下定決心,促使更多的學生走上創業之路。”在這所學院,把創業教育貫徹到教學中,學院的最高榮譽獎是創業獎,院、系不同層面對創業學生給予不同的管理規定,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方便,如可以單獨考試,網上交作業,個別輔導等。目前學院有10%的學生畢業后成為小老板。李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