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應對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的政策。為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2008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部分重點產業轉移承接地增加保稅物流功能。12月26日,國家海關總署、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局等四部委即批準設立西安保稅物流中心,顯示了中央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視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堅定信念。
西北唯一獲批項目 彰顯中央拉動內需決心
12月26日,圣誕日的狂歡表情漸已褪去,西安人以另一沖動期待2009年鐘聲響起,感受新年的歡悅。此時,一份來自國家四部委的特急文件下發到了西安海關,讓人們在2008歲末倍感振奮。
“我們應該是最先得到這個消息的,希望能通過媒體,讓全體西安人民共同分享喜悅。”作此說時,西安海關副關長常開建舉著文件的右手微微顫抖——他的喜悅,從這份文件可見端倪。
這份名為《海關總署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局關于設立上海西北物流園區等17個保稅物流中心的批復》 (署加發[2008]515號)所帶來的利好消息是:國家已正式批準建設西安保稅物流中心。
作為中國西部、黃河中上游地區以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西安對于外向型經濟的呼喚由來已久;長期以來,建設方便快捷的國際貿易通道,一直是西安可望未及的夙愿。
“這是目前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獲批的保稅物流中心。它將使西安在外向型經濟、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等方面具備更優厚的政策優勢,其所在的西安國際港務區也將由此成為國際、國內商貿物流企業的物流業務經營中心和商品增值服務中心。”常開建說,“項目的獲批有利于吸納出口加工和商貿、物流企業的集聚,也有利于西安盡快融入全球化物流體系,西安這座城市在區位優勢方面的城市價值將進一步顯現出來。”
據記者了解,保稅物流業務是綜合保稅區的重要功能,而綜合保稅區項目是西安國際港務區的核心項目之一。資料顯示,西安國際港務區位于西安市東北部灞渭三角洲,涇渭浐灞四水聚港,涵養了西安市最后一片優渥的自然環境,邊緣區的多樣性使西安國際港務區積蓄了迸發的活力。
西安國際港務區與西安浐灞生態區隔灞河相望,北抵渭河,南接三環和繞城高速,其核心區規劃面積19平方公里。西安國際港務區旨在依托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保稅物流中心和西安公路碼頭等項目,通過與天津港、青島港、連云港港、日照港等沿海口岸服務功能的有效銜接,通過海運與鐵路運輸、公路與鐵路運輸等多式聯運方式,通過國家已建成的海關、商檢等口岸系統大通關模式,迅速實現將經由西安集散的大宗集裝箱運輸貨物和農副產品、資源類散雜貨物迅速疏運到西北五省區和世界各地,其聚合和輻射功能相當強大。
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建設和運營,將對陜西及西北五省區周邊地區的商品貿易流通和消費產生很大的輻射和拉動作用,為這些地區的外向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很大便利。周邊大型商貿物流企業的聚集和商品流、人流、資金流的聚集,必將迅速帶動一座以現代商貿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新區形成。
省市領導堅定支持 申報工作快速推進
據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的申報工作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堅定支持和發改、商務、規劃、土地、建設、海關、商檢、口岸辦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
“早在2003年,市政府就第一次提出了‘陸港’概念。”據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梁錦奎介紹,當年的11月,在連云港召開國際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研討會上,西安正式向一些國際組織提出了在西安創建國際港務區的理念。
2006年3月8日,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十屆四次會議上,時任西安市市長的孫清云書記同新亞歐大陸橋沿線部分城市的人大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了《關于請求對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予以支持的建議》的提案,提出了關于批準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設立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議,得到了省人大代表的熱烈響應和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
同年4月6日,西安海關上報了西安國際港務區申請設立保稅物流中心的報告;2007年,海關總署在《關于支持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意見》和《關于陜西省提出的海關支持西部大開發建議的具體意見》中均明確表示贊成并積極推動西部地區保稅物流中心建設。
今年3月26日,省長袁純清在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寶根的陪同下,前往西安國際港務區進行調研時明確要求省政府成立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西安市組建市一級的派出機構,以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推進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綜合保稅區建設。
同在3月,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寶根前往西安國際港務區調研;此后又數次來陜考察調研的海關總署領導,并專程赴京拜會海關總署。
根據省市領導的指示精神,今年6月以來,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加大了跑部進京的力度,多次向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外匯局遞交補充材料,反復闡明在西安建設一個西北地區樞紐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8月21日,省委常委、副省長洪峰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召開省政府推進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聯席會議時,明確提出西安國際港務區近期工作目標——“221工程”,即建立健全一套機制體制,繪制一張科學規劃的藍圖,爭取一頂國家級的帽子,打造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綜合保稅區兩個堅實的支撐平臺。
同在8月,副省長景俊海到西安國際港務區現場調研,他要求根據陜西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的需要,認真做好功能區塊布局安排,加快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建設;并親自率領西安海關、省口岸辦、西安市多部門的同志赴海關總署。12月18日,他在出席并主持陜西省口岸工作會議時指出,西安要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年內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獲批之后,立即啟動向國家申報建設綜合保稅區的工作,陜西省、西安市兩級政府及西安海關等部門要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爭取早日批準。
其間,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寶根,市委常委、副市長韓森,副市長楊廣信,副市長韓松等也曾數度會見了來陜考察調研的海關總署領導,并專程赴京拜會海關總署,為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的申辦工作付出了艱苦努力。
“正是省市領導的關心、支持和省市各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感動了國務院及各部委,感動了上帝!西安保稅物流中心項目的立項、申報才得以快速推進,最終順利獲批。”消息人士說。
國際物流、口岸功能疊加 西安迎來有“港口”的時代
“蘇州是虛擬港口或內陸港的先行者,其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據分析人士介紹,目前多數企業通過蘇州“虛擬港”就可完成港口的報關、查驗等業務。今年3月1日,蘇州海關與太倉港簽署了“區港聯動”快速通關合作備忘錄,這意味著蘇州“虛擬港”建設全面啟動,江蘇省的昆山、常熟、吳江、吳中等五個外向型經濟園區全部與太倉港實現了無縫對接,實現進出口總額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三。
外向型經濟需求是設立綜合保稅區的前提,而蘇州綜合保稅區的發展又反哺了產業經濟的增長——世界500強企業紛至沓來,目前僅加入“虛擬港”模式的企業近600家,航空公司35家,國際貨代公司60家,隨之而來的商品流、人流、資金流的聚集則帶動了就業需求和城市繁榮,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蘇州是個例子,現在我們終于將出海口直接延伸到了西北地區企業的門口,通過未來的卡口,或許能看到西安傳延已久的黃土文明和藍色的海洋文明真正融合。”該人士興奮地指出,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內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是西部地區國際貿易發展高聲呼喚的結果。
據常開建介紹,作為綜合保稅區的主要功能之一,西安保稅物流中心建成運營后,將成為從事保稅倉儲物流業務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成為初步具有口岸功能的西安內陸港口。國內貨物進入卡口即視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稅政策;貨物出離卡口則視同進口,海關依據貨物的實際狀態辦理進口報關以及征(免)稅或保稅等驗放手續,其外匯政策將按照國家外匯局對海關特殊監管場所的外匯管理優惠規定執行,為西部地區有進出口貿易和國際中轉貿易需求的企業提供了極大便利。
“綜合保稅區是西安國際港務區項目功能設置中最需要、最核心和最具價值的組成部分之一。建成運營后將和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碼頭等項目的功能有效疊加,形成合力。”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借助于保稅物流中心的保稅物流及口岸功能和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強大運力和節點作用,西安國際港務區即可實現沿海港口服務功能內移、就地在西安辦單的大通關目標,實現一個以現代商貿物流為特色、以區港聯動為內核、以海鐵、公鐵等多式聯運方式為路徑的大型內陸港口概念。
“產業大發展需要大物流,大物流可以帶動大發展。”屆時,西安國際港務區將更有力地促使沿海多種港口物流、集疏運等服務功能在西安的聚集和實施。而商品流、人流、資金流的聚集效應也將在進一步刺激就業需求的同時拉動內需,對推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快城市化進程具有深遠意義。
“從這個概念、理論上可以說,西安三五年后將進入和沿海國際大港的‘無縫對接’期,標志著西安由此進入了有港口的時代。當然,要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景,還需要全省上下尤其是我們承擔著這一光榮使命的年輕團隊繼續攻堅克難,迎難而上,艱苦卓絕,不懈努力。”西安國際港務區有關負責人說。記者 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