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12月18日消息,為應對當前日益加深的國際金融危機,商務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擴大內需的工作部署,通過培育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切實擴大農產品消費、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
一、培育多層次農產品市場,拓寬農產品流通主渠道
批發市場是中國當前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進入零售環節。商務部實施“雙百市場工程”以來,累計支持309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和改造冷鏈、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檢驗檢測和環保等準公益性設施項目709個。“雙百市場工程”拓寬了農產品流通渠道,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成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重要途徑,取得了“興一個市場,帶一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的良好效果。成都龍泉聚合果蔬交易中心建立了6,000畝果樹生產基地,帶動種植戶3萬多戶,每畝果樹增收1,000多元。在08年初抗擊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工作中,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開展自救的同時,迅速投入到投放物資、調配資源的抗災保供工作中,成為災區重要的物流調運中心,在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市場秩序、穩定市場價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商務部將繼續實施“雙百市場工程”,進一步擴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支持范圍和規模,培育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一是繼續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系統建設。鼓勵蔬菜、水果、肉類、水產等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恒溫冷藏保鮮庫、低溫冷凍冷藏庫、氣調保鮮庫等冷藏貯運設備,實現對生鮮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全過程的保鮮冷藏。二是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和檢測、安全監控、信息、結算、廢棄物處理中心等準公益性設施項目。三是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工、分撿、包裝等農產品增值加工設施,以及交易廳棚、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
二、開展農產品“農超對接”試點,探索農產品流通新途徑
商務部積極探索農產品流通新途徑,開展農產品“農超對接”,鼓勵超市直接從農產品生產基地采購生鮮農產品,引導超市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對農產品產運銷的全過程進行直接的監督和管理,改善鮮活農產品流通設施,保證農產品品質,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水平。商務部組織編寫了《農產品“農超對接”經營指南》,開展了面向農產品流通企業和基地農民的農產品市場流通及質量安全免費培訓。
商務部將繼續支持大型農產品連鎖超市建設鮮活農產品直采基地,發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形成以農產品連鎖超市為龍頭,直采基地為基礎,覆蓋鮮活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的新型鮮活農產品流通網絡;引導大型農產品連鎖超市與鮮活農產品產地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合作關系,從產地直接采購鮮活農產品,實現農超對接;支持大型農產品連鎖超市建設鮮活農產品冷藏和低溫倉儲設施,購置冷藏車、冰柜等冷鏈設備,發展從農田到餐桌的鮮活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水平。
三、改造農貿市場,改善農產品終端消費環境
農貿市場作為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形態,遍布全國各地,普遍基礎設施簡陋,管理水平不高。大量農貿市場露天交易,地面沒有完全硬化,衛生環境差,導致農產品零售過程損耗大、消費安全難以保障。西部及少數困難地區甚至缺乏基本的農產品交易場地。對農貿市場進行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將有效改善農產品終端消費環境,保障食品安全,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商務部將繼續指導地方開展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鼓勵建設和改造交易廳棚等經營設施,提高市場管理水平,改善經營環境,解決集散地不足的問題,引導農產品退路進場銷售,擴大農產品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