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如期舉行,各種宣傳廣告遍布虎門大街小巷。在虎門最著名的服裝交易場所之一的黃河服裝批發市場,盡管正值國際金融風暴,服裝交易會開幕當天,作為主會場的這座六層大樓,依然人頭攢動,行走艱難。
“虎門作為東莞市的一個鎮,常住人口65萬 (戶籍人口11萬多),而從事服裝及相關行業的人數達35萬人之多。也就是說,在虎門,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從事服裝行業的。”11月21日,擠在潮水般的人群中,虎門服裝行業協會會長譚志強向記者介紹說,“這個交易會每年舉辦一次,已經成為虎門的招牌活動了,今年有所不同,經濟狀況不好,這個會多少能‘提提氣’”。
記者在現場看到,與顧客們的興致勃勃、爭相搶購相比,商家們的反應卻比較淡然。采訪中,幾位商家向記者表示“熱鬧不過是這幾天所特有的景象”。一位姓黃的商戶告訴記者,顧客流量的確很大,但大多數是零售采購,因為這幾天是活動期,折扣比較多,大量市民都瞅準機會前來淘衣服。“這對我們做批發的而言,拉動作用并不明顯。”
商戶王女士的語氣更顯悲觀,“這種熱鬧比較虛幻吧。就我這個檔口來說,從2008年初開始,生意就越做越差了。”她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以來,虎門大大小小數十家服裝批發商場相繼上演起了“關門秀”,成百上千商戶停業,以抵制他們認為的高額商鋪租金。
處于產業鏈上游的虎門布料、輔料市場,也受到了連鎖效應影響。富民布料城16棟的商戶洪云妹首次感覺到“虎門的冬天,原來也可以這么冷”。6年前,她從江蘇老家來到虎門做絲綢生意,生意紅火,“最旺的時候還是2004年。當時,外商拉著翻譯直接去工廠,看好了面料直接拉貨。那時候我們基本做外單,利潤相對高些。”洪云妹說。
“但自進入2008年,工廠一直勉強維持著。今年以來,不少小廠都倒閉了,整個行業的生意都不好做。”洪云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虎門的許多服裝批發市場,一般每個檔口都貼著一個商標的標識,每個商標背后就是一家工廠。“這種‘前店后廠’的模式意味著,一個商鋪關門歇業,其實質,就是一家工廠的倒閉。”當地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裝商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