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個家用電器“銷品茂”(SHOPPING MALL)日前正式亮相,這是繼今年4月份北京出現首個“家電MALL”之后第二家引入“銷品茂”概念的家電大型賣場。專家認為,家電連鎖轉型“銷品茂”對改善商業環境、降低通路成本、拉動內需具有積極意義,但在經營方式上要從保利型向價值型轉變,不能“新瓶裝舊酒”。
家電“銷品茂化”成趨勢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家用電器零售業態研討會上,來自松下、日立、博世-西門子、惠普、索尼愛立信、海爾等10多家企業的代表反映,家電連鎖在一線城市已經過度擴張,給供應商帶來難以承受的進店成本,市場需要“銷品茂”式的家電大賣場,以集中資源降低通路成本。
據介紹,自2004年超大型家電旗艦店在上海首次出現后,家電連鎖店“銷品茂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在上海,門店建筑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的大型家電賣場已經超過12家。近日在上海推出首個家用電器“銷品茂”的永樂電器透露,到2010年還將在上海建設3-4家大型家用電器“銷品茂”。而蘇寧電器和國美電器也紛紛表示,大型家電購物中心已是大勢所趨,目前都在考察合適店址擇期推出。從全國范圍來看,在家電連鎖企業中,店鋪面積和展示品類都遠遠超出標準連鎖店的旗艦店比例已經超過10%,北京大中電器和上海蘇寧電器都有超過2萬平方米的特大型家電賣場。
家電賣場“銷品茂化”豐富了展示商品的種類。據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路煒介紹,電器“銷品茂”展示的各類電器總數達1.5萬臺,相當于家電連鎖賣場的3倍左右,除現有各種家用電器外,電器“銷品茂”還會引入相關的外延產品,如烹飪炊具、辦公用品、配件等。而在日本,大型家電賣場展示的電器及其相關用品可達10萬件左右,許多有創意的產品超出人們的想象,目前國內家電連鎖企業正在逐步向日本家電零售模式學習和演變,更為注重購物體驗環節。
通路成本將大幅降低
國美電器公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美電器關閉門店110家,截至今年6月底的過去12個月內,國美電器累計關店超過220家。國美電器今年上半年來自供應商的收入超過10億元。蘇寧電器公布的財報顯示,2009年1-9月,蘇寧電器新開連鎖店118家,置換或者關閉連鎖店45家。商業連鎖專家、上海商學院教授顧國建指出,家電連鎖的非理性貼身門店競爭,已造成經營成本普遍高漲。
路煒稱,就生活用品大賣場而言,商品重復消費頻次是以“天”計算的,不愁客源,門店競爭游戲規則是相距對手3-5公里半徑的卡位競爭,相互共生。反觀電器連鎖,商品重復消費頻次是以“年”計算的,客源有限,門店競爭手段是與對手貼身開店,相互稀釋。目前上海家用電器連鎖業態已經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家電供應商首選進入家電連鎖,但在每個門店投入的促銷員工資、出樣商品、進場費等通路成本居高不下,繼而轉嫁給消費者。這種業態對整個電器產業鏈顯然成為拖累,已成為促進內需的阻力。日本東京擁有30多個電器“銷品茂”,平均每家店的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人民幣;上海的家電連鎖賣場超過160家,單店年均銷售額為1億元左右,不少家電賣場盲目擴張,造成銷售量“稀釋”,成本高漲。
杭州老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繼宏認為,由于商品和人員更為集中,電器“銷品茂”可實現更低的運營成本。據介紹,如果單個電器“銷品茂”的年銷售額能超過10億元,則相當于10個連鎖店的銷售額,如果上海能建成10個大型家用電器“銷品茂”,則能夠基本覆蓋整個市場,對于供應商而言,過去最為棘手的通路成本也將相應大幅降低。
“保利型”經營方式短期仍難轉變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2008年連鎖百強的銷售額是1萬多億元,占社會銷售總額的1/8,其中家電連鎖也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稱,通路費用已經成為零售企業收入的主要來源,零售企業的經營能力在逐漸喪失,無形中增加了零售商的經營風險。顧國建認為,在中國收取通路費用已成連鎖企業主要的盈利方式,短期內仍難轉變,但長期來看,連鎖企業在經營方式上還是要從“保利型”向“價值型”轉變。
顧國建稱,“保利型”經營方式是指以招商聯營扣點和以“通道收費”為主要盈利模式,不承擔經營風險,放棄了零售業的自主經營,使零售業向商業地產式的“物業管理”保守型模式發展。“價值型”經營方式是指零售商通過對供應鏈進行主導型的整合,通過直接采購、貼牌、自有品牌商品開發等方式實現價值可持續化的增值。作為現代流通代表的連鎖化經營企業要率先作出變革。
國美電器董事長陳曉也認為,零售業的最終經營模式應該是獲取商品經營差價,而非從“苛捐雜稅”中賺取利潤。“現在供應商品牌元素的過多展示,壓縮了商品展示空間,消費者也為此支付更多品牌價值。以供應商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必將會改變,最終回歸商業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