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中國拉鏈十大知名品牌”、曾經引領行業潮流的明星企業緣何倒在了經濟復蘇前夜?
對微利行業的企業來說,如何才能走出“不走多元化就是等死,走多元化就是找死”的怪圈?
出事的消息最先是由員工捅出來的。
方圓是浙江義烏利達拉鏈廠銷售部的員工,在9月10日前,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討薪”上。公司已經欠他們好幾個月的工資了。“最多的一次欠了有4個月。”
一時,利達拉鏈這家曾經輝煌的明星企業,如今面臨突然“斷鏈”的“生死”抉擇。10年間,利達拉鏈的掌門吳琴英因聞名全球的義烏小商品城之興而興。今天義烏小商品城迎來復蘇的曙光,重新熱鬧起來,而利達拉鏈卻已經轟然倒下。
無限風光
浙江義烏市北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駱小俊作為當地政府代表,處理了利達拉鏈的欠薪問題。
“事情發生以后,法院對利達拉鏈廠的一部分成品、半成品、原材料進行了拍賣,賣了約130萬元,付清了拖欠的職工工資,廠里的部分資產也被查封。”駱小俊說。
誰都無法相信,利達拉鏈會走到這一步,即使是和企業“掌門人”吳琴英相熟超過15年的老朋友也感到很意外,“停產前幾天,企業也一直還有訂單在加工。”
今年43歲的吳琴英,作為利達拉鏈的董事長,在義烏當地可算得上是“風云”企業家。她的企業曾是義烏市最具競爭力企業、義烏市專利示范企業,所創的“利達”品牌,集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中國拉鏈十大知名品牌于一身,品牌知名度位居拉鏈行業世界前十,年產值在3年前就達到2億多元。
“她當年在義烏多風光啊,義烏第一輛奔馳500就是她買的。”熟悉吳琴英的人士回憶說,在10年前,這輛豪車的價格就超過200萬元。
而如今,吳琴英已經因為欠債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根據我們掌握的數字,她拖欠的民間借貸約為5000余萬元、銀行借貸8000萬元、拖欠的新廠區施工隊工程款約2000萬元,總計1.6億元。”義烏市拉鏈行業協會秘書長吳新喜說。
十年沉浮,讓吳琴英從天上跌入了深淵。
精明的人
吳琴英的第一桶金來自物流。當時,她依托義烏小商品市場繁忙的人流物流,賺取了啟動資金。也就在那時候,她買了那輛使她成名的奔馳豪華轎車。
之后,吳琴英將目光瞄向了義烏的拉鏈生產企業。她敏銳地發現,當地雖然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拉鏈生產基地之一,但眾多企業經營的都是低端拉鏈,她試圖創辦一家經營高端拉鏈的企業。那時,吳琴英擁有價值106萬元的設備和300萬元的流動資金。
她看上去具備了足夠精明的商業眼光。隨著物流市場的全面開放,競爭已相當激烈,她必須毫不猶豫地選擇新的產業。
從一開始,利達拉鏈就注重品牌建設,產品定位為中高端,吳琴英也表現出對產品技術的迷戀,不斷引進各類技術人才,花重金投入產品的研發。
“我從不會去跟技術人才對個人待遇問題討價還價。”吳琴英有一次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她是這樣說的,也正是這樣做的。吳琴英開始從世界知名的日本YKK拉鏈公司大肆挖人。
有一個事例更能說明吳琴英對技術的執著:為引進一名高級技術總監,吳琴英連續兩年每周3次給對方打電話,直至對方答應加盟。
在總結創業經歷時,吳琴英曾說:“創業初期,我們遇到過很多困難,歸根結底就是企業需要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得益于高投入與先進的管理,利達拉鏈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這個時候,大約是在2000年前后。
數年前,吳琴英還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概括為“因為專注,所以出色”。
迷失自我
一帆風順的企業幾乎是不存在的。隨后,利達拉鏈也出了問題。
“吳琴英除了拉鏈廠之外,家族還經營了一家汽配修理廠。但這家廠幾年前就已經轉手了,利達拉鏈廠則承擔了汽修廠的債務,每年進行分期償還。”一位熟悉內情的義烏當地人士說。
隨后到來的金融危機,開始讓利達拉鏈感到了“窒息”。
更多的指責則拋向了吳琴英不計成本的拿地“作風”。“大約是在2005年左右,吳琴英拿下了75畝地。”駱小俊向記者介紹。
現在這塊原本計劃建設新廠房的用地上,建筑機械早已停工,預計在年內完成的整體工程,也僅實現了一半。巨大的現金缺口迫使吳琴英轉向了高利率的民間借貸,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融資成本。
“如果她能一心一意做拉鏈生意,恐怕也不會有如今的麻煩,即使虧損,也不會虧這么多。”吳新喜也嘆道。事實上,一些拉鏈業的人士早就發現吳琴英已經“志不在拉鏈了”。
“拉鏈是個非常穩當的行業,不會有暴利,但她先前經營的汽配廠等,都是暴利的行業。她之所以會搞起拉鏈廠,恐怕還是看中了當時政府的一些政策。畢竟,如果你沒有企業,自然也就不能享受這些政策。之后,她就拿到了需要的75畝地,如果沒有這家廠,恐怕她也拿不到地。”吳新喜說。
“去年她在北京投資了房地產、在貴州投資了礦產,但她對這些行業本來就是門外漢,經營效果也不好,巨額的虧空正是由此而來。”吳新喜告訴記者。
意欲重振
眼下的吳琴英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風光。
“她現在真的很可憐。”一位剛剛見過她的老板事后描述說。“她就佝著背,在那邊發抖,人也病倒了”。
除了頂著企業家的頭銜,吳琴英還是兩個女兒的媽媽。眼下一個剛上大學,而另一個還在念高中。“十多年前,她開奔馳的時候,我們還在騎自行車。現在,她連車子都沒有了,這樣的落差,她能好受嗎?”吳琴英的朋友感慨說。
倔強的吳琴英接受《浙商》特約記者采訪時說,她仍不放棄重振利達拉鏈的任何機會,但前提是得到一些銀行的支持。
金華市企業診斷中心主任樓土明在分析利達拉鏈的病因時,毫不掩飾地說,一些民營企業家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缺乏理性、過分狂熱,缺乏對企業轉型路徑、企業家自身能力的足夠認識。
“他們在企業成長質量和速度之間更傾向于后者。而外部環境的良好也似乎支持企業的高速增長。”
樓土明認為,民營企業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許多企業家尤其是處于微利行業的企業家習慣于用多元化發展來解決一切問題。然而,全球金融危機驟起,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導致企業無法繼續高速擴張。
“發展速度驟降甚至倒退,原先掩蓋的一些企業內部的問題突然顯現,矛盾集中爆發,讓很多企業家束手無策。一些企業大蓋廠房本是為了圈地和爭取更大貸款,一旦現金流跟不上,僅廠房就能拖垮企業。” 樓土明“診斷”說,“一味高歌猛進,激情掩蓋了矛盾。”這正是向企業家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