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報記者在國內部分高校采訪時發現,大家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短命化”。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社會輿論大力宣傳“大學生不應該是搶飯碗的人,而是造飯碗的人”,各高校也提出“以創業促就業”,鼓勵引導學生走創業之路。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坯都還沒有成型就夭折或變形了,怎么去造碗啊!”浙江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教授說。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杰則專門做過統計:大一的時候,校內的創業社團、項目多如牛毛,但能堅持到大四且成功向社會延伸并繼續生存下來的是鳳毛麟角。他說:“大學生創業走進了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躺在創業一條街上‘睡大覺’”
北京某學院投資50萬多元,在校園內打造“80后”、“90后”餐廳供大學生創業實踐,可沒持續多久就關門大吉。據參與創業的學生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去協調各種社會關系,缺少風險控制能力。
賈少華說,高校一提及大學生創業,首選就是校內開店、練攤等。
浙江萬里學院執行校長陳厥祥說:“流通領域的低端創業不是大學生去追求的。”他認為,大學生應該選擇具有濃厚專業背景的行業和領域進行創業實踐,這樣才具有可持續性。
李杰對當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模式憂心忡忡。據他介紹,一些同學由于缺乏宏觀視野,對實際社會需求與商業價值缺乏判斷力,“明明競爭對手比比皆是還往里沖,結果灰頭灰臉地敗下陣來”。
因為他們進入了一個低門檻的行業創業,不可避免地在“紅海”中展開價格競爭、惡性競爭。為了尋求營利,往往需要與社會競爭對手針鋒相對。然而,“硬碰硬”的過招不是大學生的所長,創造未來獲利性增長的希望也就越來越渺茫。
據賈少華介紹,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啟動后,缺乏營銷推廣能力與營利能力,根本沒辦法抵御市場風險,而是“躺在‘創業一條街’上‘睡大覺’”,一些被動創業的大學生則只能輕松地上網玩游戲。
大學生創業團隊“讓人恨鐵不成鋼”
北郵世紀學院蔡星同學是該校第一個在北京注冊公司的大四學生。世紀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洪告訴記者:“校內與蔡星的‘白菜幫’工作室一同誕生的創業社團有十四五家,但至今只有他這家成功走向市場,并發展為閱尚創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北京朝陽區中國第一商城與大興區的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設有辦公場地。”
“學生創業團隊經營成本低,但成員自我約束力差,管理成本高,效益低下。”蔡星說,以入校時初創的“白菜幫”工作室為例,起初兩三個月,大家拿不到一分錢。后來,隨著業務的增長,每人每月工資從9元增加到30元,再到100元、300元。
蔡星介紹:“相對于社會用人成本來說,這個還算低廉,但創業團隊終始讓人恨鐵不成鋼。”
首先,作為一個創業團隊運作必須產生領導,過去同學之間都是平等的,一下子難以適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其次,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精神不盡人意。比如布置一項業務時,需要各路人馬同時啟動進程。當到達預定時間,“你會發現60%的人按時完成了,40%的還在半路磨洋工”。“一次兩次還能諒解,但久而久之這種拖沓作風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戰斗力。”他說。
蔡星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團隊規定晚上上班的時間是6點,但個別成員由于習慣問題總是要遲到一刻鐘左右。其中一些成員就責問他:“為什么我們到了他沒到,憑什么我們做這么多工作而他沒有做?”
第三,難以利用經濟杠桿刺激工作激情。部分大學生并不是因為缺錢來參加創業社團的,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朝哪個方向努力也不明確。他們不像企業員工,需要掙錢來養家糊口。管理上的獎勤罰懶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奏效,甚至有的同學拂袖而去說:“有書不好好讀,為什么來這里受窩囊氣!”
陳洪老師說:“‘80后’、‘90后’的個性比較突出,不服管理,一些創業社團因為內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鬧得不歡而散。”這位從企業中來的老師就經常在大學生創業團隊中扮演“和事佬”與“調停人”的角色。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創業激情來去匆匆
“大學生選擇創業項目或社團時,往往是出于滿腔熱情,根本沒有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理性思考。”陳洪老師說,“如何把想法轉換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然后再通過產品與服務取得收益支持創業活動持續進行,是大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前,不少大學生創業社團與項目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激情來去匆匆”,陳洪說。
蔡星所在的創業團隊曾針對高校“90后”的學生群體制作了一本數字雜志,前期經過艱苦運作,網上下載量超過萬人,影響覆蓋至北京30多所高校,也獲得了20多萬元的市場贊助,但好景不長,當他們想做強做大時卻遭遇“成長中的煩惱”,入不敷出,制作四五期以后就停刊轉至其他戰場。南京金陵學院董事長黃飛建表示,創業實踐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團隊每天都有資本消耗是很多大學生沒有料想到的。
激情消退之后發現道路并不平坦,創業的團隊還能支撐多久,走多遠?回答這個問題時,蔡星與指導老師仰頭思索了半天后才說:“榮譽給了我們堅持的信心與前進的動力。”之所以能堅持到今天,是因為他們團隊不斷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市組織的各種大學生創業實踐大賽中取得一項項成績,并獲得客戶的好評。
“一上手就能賺到大錢的項目不可能等著大學生”。賈少華結合電子商務創業70%的“死亡率”說,萬事開頭難,同學們自稱第一個月是“減肥期”,一沒有經驗,二沒有信用,三缺乏老客戶。
市場與社會認可度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隨著創業進程不斷深入與發展逐漸積累起來的。“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堅持與韌性,絕大多數創業項目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他寬慰大家,“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但后天會很快樂。”
“這就需要做好大學生創業‘幫扶棒’的接力工作,提高同學們把握商業價值與運營項目的能力。”李杰表示。
創業一條街幾乎成為裝扮學校迎接領導視察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北京一所高校學生創業團隊計劃承辦一個全國性公益巡展。當他們到校外聯系,以期得到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支持時,有關方面要么就懷疑真實性、大學生團隊有沒有這個能力與資質實施,要么就不屑一顧,拒之門外。隨后這個創業計劃便不了了之。
萬里學院今年已有140名畢業生從事實體公司經營。但在校長陳厥祥眼里,這個百分之一點多的比例“太低了”。
讓大學生嘗試失敗并非壞事,關鍵是怕他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打消他們今后再創業的念頭。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失敗率高,除了市場客觀規律外,賈少華把其歸結是高校走入創業教育的誤區所致。
前段時間,賈教授在國內部分高校創業一條街、創業園區走訪時發現,辦公桌與貨柜都是學校提供的,甚至還提供啟動資金等,“這叫什么鼓勵大學生創業,簡直就是行創業項目之名,做學校面子工程之實。”他說:“真正的大學生創業實戰應該是自主決策,自己投資,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如果校方提供一切完備的條件,學生感受不到破產的風險,生存、倒閉無所謂,人的潛力就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目前辦學觀念與管理體制不改革的話,大學生創業永遠是曇花一現”。賈少華提出,高校允不允許對創業實戰的大學生進行個別教學,單獨考試,網上交作業,甚至創業實踐好的項目可以進行學分置換等問題,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
現在,大學創業一條街上缺乏真正意義的創業項目,大量的是一種創業訓練,因此“短命”也是必然的。這位教授透露,“有的學校投入很大但成效很差,創業一條街幾乎成為裝扮學校、迎接領導視察的面子工程,獲取上級更多撥款的‘釣魚工程’”。
校園學生市場的天地太小,資源有限,與市場實戰相距甚遠,關起門來“創業”的前景可想而知。賈少華直言不諱地說:“不跳出校園的溫室進行創業訓練或實戰,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永遠是一個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