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富豪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隱形”20年,首涉資本市場就遭遇了一連串的“不如意”。
繼之前招股價大降17%、并至融資縮水近半之后,10月14日,寶龍地產登陸H股首日掛牌收盤價跑輸大盤,僅升1.8%,而該日恒生指數(21929.9,-69.18,-0.31%,經濟通實時行情)漲1.95%。
這是繼恒盛地產之后,又一家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內地赴港上市的房企。“此前公司已費盡渾身解術,眾多工作人員赴港公關,但結果仍不理想。”一接近寶龍地產的知情人士向《投資者報》說。
寶龍地產的模式近似碧桂園,其在二、三線城市拿便宜地,建造大型的“商業+住宅”物業,并自持部分商業物業,以出租獲得收益。雖然其近年盈利增長較快,但投資者卻缺乏熱情。
“近期赴港上市的內地房企較多,投資者選擇很多,而受投資者青睞的房企龍頭都已上市,此番上市更多的是中小型地產商。”招商證券(香港)投行部董事總經理溫天納對記者解釋道。作為一家中小型民營地產商,寶龍地產在港上市的遭遇似乎早已預見。
主動降價仍險遭破發
“寶龍地產招股價調低近兩成,今天上市表現亦不理想。投資者很實在,這對其他排隊赴港上市的地產商已形成壓力。”溫天納10月14日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評價。
10月14日,寶龍地產在港交所首日掛牌上市,險守招股價。當天收市報收2.8港元,較招股價2.75港元僅僅升1.8%,低于當日恒生指數收漲1.95%,落后大盤0.15%,表現得差強人意,暗淡無光。而該日盤中最低曾現2.78港元,接近招股價2.75港元,險遭破發的命運。
不過,比起近一個月來其他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首日表現,寶龍地產還算“幸運”,9月上市的中冶、利郎、匹克、華南城首日均以破發報收,10月2日上市的恒盛地產首日大跌14.6%,5只內地新股已連遭破發慘狀。
寶龍地產在招股及認購時遭到冷場,最終導致降價出售,融資額度縮水近半。由于投資者對其認購度缺乏熱情,公司將招股價由原定的3.30~4.90港元,調低至2.75港元出售。低于原最低指導價17%,不過仍然未能點燃散戶的興趣,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未獲足額認購,認購度僅28.8%。
因招股不理想公司將上市由10月9日推遲至10月14日,但最終新股上市仍然表現平淡。據悉,麥格理、工銀國際及高盛為寶龍地產的上市保薦人。
然而,寶龍地產和恒盛地產在港上市的“暗淡”表現,并未使其他赴港上市的內地房企卻步,恒大地產計劃10月19日進行上市推介,10月23日~29日將進行公開招股,并初定11月5日掛牌上市;龍湖地產也于10月完成上市聆訊;深圳華樣年也將于10月底進行招股,并在11月初掛牌。
另外,計劃今年登陸港股的來自福建的房企,還有明發集團、禹洲集團和中駿置業,包括寶龍地產在內,今年福建共有4家登陸港股。
不過,由于恒盛地產的首日表現和寶龍地產的降價上市,廈門禹洲和明發是否仍會“生變”已引起諸多猜測。明發集團和禹洲集團于上月29日通過了港交所上市聆訊。其中,明發集團計劃募集資金80億元,10月下旬招股,爭取月底至11月初掛牌。但禹洲集團相關人士則稱,招股上市的時間表還未確定。
內地房企扎堆登陸港股融資,發行價格、融資額度的壓力可想而知。“定位模糊、僅靠概念吸引的房企,也是投資者認可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溫天納分析強調。
復制碧桂園:商業租賃盈利不明朗
“公司去年底毛利率為45.7%,今年6月底的毛利率為52.9%,主要由于交付的商業樓面更多,預期未來更多商業面積投入后,毛利率會有所上升。”寶龍地產副總裁兼首席財務主管歐陽寶峰表示。
寶龍地產的發展模式為,在二、三線城市以廉價獲得大片土地(土地成本均低于600元/每平方米),開發“住宅+商場+酒店”的大型商業體,其中銷售所有的住宅地產和50%的商業地產,持有其余50%的商業物業。這種模式近似于碧桂園,但目前公司項目處于福建、江蘇,河南、山東、安徽等二、三線城市。
其首席執行官許華芳表示,目前只有3%盈利來自租金收入,但未來會提高有關比重。其預計二、三線城市租金會大幅上升,寶龍地產通過自持商城獲取日漸提高的租金收益。目前共有7個在建項目,土地儲備總面積為790萬平米,足夠未來5年開發。“地方政府重視,因而能在地價上取得優惠,更有地方政府主動要求寶龍發展項目。”許華芳透露。
不過,香港投資者已不僅僅看重地產公司的土地儲備的多少,更看重的是土地的“含金量”,擁有一線城市的核心地段地塊,往往未來升值潛力大。國泰君安(香港)地產分析師姚峣分析認為,寶龍地產絕大部分實際盈利均來自物業開發,物業租賃尚未成為重要的利潤來源,同時其預計2010年全國新房銷量將同比下降20%,會為中資發展商2010~2011年的盈利帶來不確定性。
寶龍地產相比此前三年2006、2007、2008年凈利潤分別1.2億元、6.0億元、9.37億元,公司雖然今年盈利增長可期,但姚峣認為以其招股價2.75港元計,對應2009年預測市盈率為9.3~13.8倍,已接近香港上市中資地產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