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沈陽成就展免費展出,千幅圖片再現沈陽現代化建設歷程
通過這個展覽,您可以看到現代化建設中的沈陽,在今昔對比中感慨連連。
9月26日,由沈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巨變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沈陽成就展”在遼寧美術館免費展出,該展覽將至本月30日結束。
無軌電車1951年國慶上路
本次展覽以1000幅圖片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沈陽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奮斗歷程。
在第一組圖片上,記者看到了幾輛老式公交車的身影,那是城市最早上路的無軌公交車。
沈陽開始出現現代化公共交通,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當時是在小西門一帶鋪設軌道,由馬拉動,此后還曾出現過有軌的“摩電”。新中國成立后,沈陽市積極建立無軌交通,從一張照片上可以看出,當時工人們正在架設無軌電車的線路。
1951年國慶節這一天,沈陽歷史上第一輛無軌公交車正式上路,從照片背景看,它應行駛在今南二地區,畫面上還有很多來看新鮮的市民的身影。
五愛市場前身留影像
本次展覽中,有一面展墻十分引人關注,原來是主辦方挑選出新中國成立以來500余位曾為城市做出杰出貢獻的市民,將他們的頭像貼在展墻上并將他們譽為“城市楷模”。在這些“城市楷!敝,有知名的鼓風機集團“五朵金花”、信訪局長潘作良、遼寧第一位摘得奧運會金牌的李玉偉,還有知名笑星趙本山……
解說員介紹說:“整座城市在改革開放后煥發了青春和活力!
展墻上,有一張照片是幾位市民正在挑選衣服,那里是五愛市場的前身沈河輕工產品批發市場。還有一張照片展現的是市民正在市場里挑選農副食產品,那里是改革開放后沈陽第一個恢復的農貿市場北行農貿市場。
長客總站附近曾是稻田
恢復高考后,沈陽眾多學子如愿走進大學。從一張照片上可以看到,當時遼寧大學女寢的住宿條件還很艱苦,學生住的是用木板搭起來的通鋪,與現在的四人寢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幾張新舊對比的照片上,更能看出城市的發展變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客總站正在建設中,從圖片上依稀可以看到其附近沿河區域還是一片稻田地。一位老年市民回憶說,由于該地區臨河,所以莊稼的收成挺不錯……如今這一地區已建起了新型物業小區,當年的稻田地變成了宜人的公園。
1989年,沈陽春季換房大會開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應該是今日房交會的“前身”。沈陽市民鄧女士記得當時這個換房大會就在南市舉行,換房者們像擺地攤一樣在地上鋪一張紙,上寫自家住房的具體條件以及準備換取一間怎樣的住房。而如今的房交會,市民可以直接選購房屋,比以前正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