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不少有遠見的臺商著眼于大陸的廣闊市場,他們帶動了大陸某些行業的發展,與大陸企業呈互補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臺商投資祖國大陸經歷了三波熱潮,第一波熱潮,發展以輕紡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波熱潮,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石化、重化工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波熱潮,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電子業為代表的臺商技術密集型產業大批落戶大陸。目前,第四波臺商投資熱潮已初步形成,服務業成為了熱門投資領域。
浙江是一塊備受臺商青睞的投資熱土,2009年8月25日,臺灣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近80名企業家學員參訪浙江大學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就兩岸經濟、投資、管理、文化、法律等方面與浙江企業家進行了交流。
“淺碟子經濟”要在大陸找市場
臺灣經濟經歷了1949-1952年的經濟恢復時期;1952-1960年以農養工的發展時期;1960-1986年出口經濟發展時期;l986年至今,正值經濟轉型時期。
近年來,祖國大陸一直是臺商投資的熱土,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更是最熱門的投資區域。臺灣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執行長蔡明田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的物質極度匱乏到現在的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臺灣經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臺灣內需市場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并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
臺商:我在杭州開機械制造工廠已經快10年了。大陸有充沛的原材料資源、高素質的人才和優惠的投資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大陸開工廠不用愁做出來的東西沒人要,只要敢想敢做敢闖,產品一定能找到銷路。
臺商在大陸創業有很多酸甜苦辣,臺商也是真心在這里打拼,希望我們的員工、個人的事業都能夠發展,所以未來有一些商機,對臺商來說是很好的機會,機會就存在于時勢轉變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大陸有很多契機,比如2010年,中國將迎來兩場盛典——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毫無疑問,這將把商業大浪推向新高。
臺商:未來臺商在大陸投資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這是由臺灣目前經濟持續疲軟、處于轉型等狀況決定的。
臺灣把產業升級的方向定為向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的上游研發、創造和下游增值型服務方向發展,但是這些都需要有中游生產制造作為支持,而大陸所具備的良好環境為中游生產制造業的壯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外,臺灣的服務業和農業都面臨島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尋求外部發展離不開大陸龐大的市場支持。
浙江吸引臺商的三大理由
浙江吸引了康師傅、旺旺等一批知名臺灣企業入駐,民營經濟發展活躍是浙江經濟的最大優勢。
浙江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村的發展。私營經濟主導的農村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齊頭并進、商業企業投資農村工業構成了浙江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農民富有、農業結構調整領先全國、私營產業和商業發展迅速、農村城市化發展水平高、工業產品市場份額高、出口增長迅速是浙江經濟的特點。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衛龍寶在介紹浙江主要經驗時稱:“浙江經濟的發展經驗有三種可能的答案,高素質的農民,高效率的市場體系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比如義烏小商品城、溫州打火機、大唐襪業、永康五金、嵊州領帶等地方特色產業。”
浙商:在我們身邊活躍著越來越多的臺商,他們的精神感染著我們。在接觸中發現,臺灣商人強調做事努力、生活節儉,他們對享樂欲望很節制。這種勤儉的精神不但可以獲得財富,而且可以保證財富不致肆意揮霍,有更多的積累,且可大可久。
雖然經商牟利是工商業的本質,但利潤的取得需要在合理的范圍內,不能謀求暴利或貪取非分之財;而且在進行各種財貨勞務交易時,也要能以利他的道義原則對待關系人,講求信用。否則,見利忘義,必然兩者皆空;而急功近利的結果,亦常常使得企業無法永續。
臺商:我是臺灣人,以在大陸投資的經驗和感受來看,我覺得我們應該敢于去接觸,我非常佩服浙江企業家的膽量和魄力,我想這是我們臺灣企業家所欠缺的。企業家精神包含著三樣東西:“創新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在浙商群體身上,這三種精神特別濃烈。
出生于“草根”的浙商群體,其創業的動因很是簡單,就是擺脫貧困。浙江商人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們敢于走出去,滿世界跑,敢為天下先。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沒有市場,哪里就有浙江人去開拓。
浙商精神的另一個內在要素就是,組織和擴大商業過程中分工合作的能力,即市場競爭中的“抱團精神”。正是有了這種“抱團精神”,才有了浙商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合作、分工、信譽和誠信。浙江名目繁多的各類小商品,大都是以優質低價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溫州打火機行業能徹底打敗日本、韓國的同類企業,靠的就是優質、廉價。
“外源性”經濟如何漸入佳境?
雖然臺商在大陸投資已經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而且兩岸同文同種,較之其他投資商節省了許多“跨文化”交流成本,但相當程度上還屬于“外源性”經濟。其癥結一方面在于大陸產業配套環境不成熟,個別大陸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素質不高,難以與臺資企業形成分工互補、有機協作的關系;另一方面在于大陸投資政策存在誤區,更多的關注優惠政策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而忽略了對于構建大陸企業與臺資企業協作配套的平臺,對于培育產業配套環境缺少足夠的重視。
臺商:從大環境看,大陸經濟發展、市場開放、投資領域擴大等投資環境的改善,降低了臺商的投資風險,拓展了臺商的投資空間,增強了臺商的投資信心,使得臺商逐漸放棄合資合作模式,采用獨資經營的方式。從微觀看,我們在大陸投資的獨資化也是企業出于自身因素以及企業制度等方面的考慮,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大陸市場所做出的適應性調整與安排。
臺商:祖國大陸經濟發展與政策調整,對臺商也將提供新的商機。日前祖國大陸公布的相關政策中,就鼓勵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等。同時大陸還鼓勵服務外包、現代物流等服務業以及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護產業等方面的投資,這將為臺商在大陸的發展創造商機。尤其是大陸金融服務市場的開放,臺商投資可能迅速從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投資轉變。
服務業成為臺商投資新熱點
兩岸服務業的優勢互補也為臺商投資大陸服務業提供了可能。臺灣的物流業、專業服務業,包括會計師、醫師、律師等行業比大陸有優勢。而一方面大陸服務業起步晚、基礎低、技術含量不高,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而且服務業發展存在較大的城鄉和地區差異。隨著制造業發展迅速,對物流、金融、電子商業等服務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急需引進包括臺資等資本。另外,大陸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人員素質比較高,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這也為臺商投資大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臺商在經歷了制造領域的投資浪潮后,未來會逐漸向商業、研發、物流、醫療、房地產、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等領域轉移。如在文化領域,臺灣亞洲創新文化產業集團已經簽訂了相關合同,打算用五年時間,投入12億美元巨資,在南京浦口建設占地面積1300畝的創意產業園;上海、北京等地的臺商開始積極布局文化藝術產業、廣告業、建筑設計業等知識經濟產業;臺灣金鼎科技、翰宇博得、東捷資訊等知識型服務企業陸續入駐無錫。
臺商:新形勢下,臺商不可能再通過廉價資源方式與低環保標準方式發展,這也促使部分臺商調整經營發展路線,在節能、環保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更新與改造,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企業的競爭力,開始新一輪的轉型與升級。
臺商:在祖國大陸發展服務業,如何用標準化進行連鎖經營才是重點,在一個地方做好并不困難,但如何做到每個地方都是一個標準,使消費者在不同的地方都能享受到同樣的服務,同樣的品質,同樣讓他們得到滿足和滿意,這就是一門學問,所以標準化一定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