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投資者仍深陷金融危機泥沼時,國內投資者對于大宗商業物業出手闊綽。仲量聯行最新的一份統計顯示:國內投資者在國內商業地產大宗交易投資份額中所占比重從2005年的約35%上升為今年上半年的70%。
“2009年上半年,外國資本在中國主要大宗物業投資市場中所占的比例從2005年的近60%下降到10%以下。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在投資領域開始變得更加引人注目,2009年上半年,他們在整體大宗物業交易中所占的比例約為70%。”仲量聯行北京研究部主管覃曉梅昨日對CBN記者表示。
通過數字對比,該機構預計:“房地產市場的大宗物業投資力量將從國外企業轉變為國內企業,并且主要是國有企業。”
最近數月市場上涌現了一批商業物業成交案例。上個月,小陸家嘴的中融碧玉藍天集中成交約2.1萬平方米,成交均價約49000元/平方米,買家為上海農村商業銀行。8月18日又傳出消息稱潘石屹以24.5億的價格,從摩根士丹利地產基金Anderson手中取得了東海廣場的一期項目。此外,寧波商業銀行正與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邊上的21世紀中心大廈洽購2萬多平方米的辦公樓。
金融機構,尤其是國內的金融機構正在國內興起一股購買寫字樓高潮。2個月前,中信證券公告以不超過14億元的代價收購了北京瑞城中心的5.32萬平方米寫字樓,8月4日公告以10.4億元的價格收購深圳卓越時代廣場2期的3.05萬平方米寫字樓。廣東發展銀行則收購了中和廣場的五層物業。
仲量聯行認為:除了銀行外,保險企業也躍躍欲試。根據2009年10月1日生效的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險企業將投資范圍擴大到房地產市場。
“中國房地產的大宗物業投資市場的投資主體正從外商投資過渡到國內的機構投資者,而中國國內保險企業直接進入房地產物業投資市場僅僅是這一重大轉變的第一步。中國內地的市場參與者主要包括:國有保險企業、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以及很快會投身其中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而與此同時,外國機構投資者正遭受著全球經濟衰退的擠壓。”仲量聯行中國投資部總監翰德偉對CBN記者分析稱。
可預見的是,未來將有大量資本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與此同時,加劇的競爭,以及國內機構投資者所具有的本土優勢成為有力支撐,讓國內的商業物業開始承受價格上漲的壓力。
事實上,根據機構的二季度統計報告:上海寫字樓、市中心商鋪租金下滑幅度也在第二季度呈縮小趨勢。幾個原定今年年底完工的項目宣布竣工日期將被推遲到2010年,未來幾個季度供過于求的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租金下降會明顯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