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胭脂路街口,朦朧小雨中,寫有“胭脂山衣坊”的彩色魔方顏色有些褪色,沿著略顯泥濘的街道向里走,兩邊頗具西洋風味的羅馬廊柱和歐式外墻也不復光鮮,灰色的主色調中,跳進人們眼簾的都是兩旁店鋪中模特身上的成衣和一匹匹布料。
“以前這里是六省的時尚中心。”胭脂山衣坊商會會長熊華根掰著手指,用輕快的語氣數出華中六省的名字。談到對未來的打算,他輕嘆一口氣:“計劃實現不了,說了也沒啥意義。”
這個曾經在中南六省響當當的布匹市場,以“量體裁衣”為特色,不管是商戶,還是政府,都認為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在對的路上,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老街走對新路
路邊的制衣鋪,每個店子的櫥窗里都有模特展示當季的服裝樣式。走進一家名為“衣蝶苑”的衣坊內,兩位學生因為要找工作正在挑選正裝的式樣和布料。店員們則忙著為一批工作服進行最后的整理加工。
店員楊平介紹:“夏季一般是淡季,入秋后生意又好起來了。主要是個性訂做衣服、學生訂做正裝以及團體的工作服。訂做套裝一般需要五百,不僅比商場實惠,還能根據體型量體裁衣,更能滿足顧客的個性需要。”
記者在店內看到,“衣蝶苑”曾被評為誠信經營戶、并在首屆胭脂山衣坊量身制衣技能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楊平說,他們是2003年搬來胭脂路的,此前,他們在漢商集團做裁縫。
在2003年左右,由于商場改造,幾乎所有的商場都將布匹柜臺撤柜,因此裁縫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此后各大商場的裁縫們就陸續搬到胭脂路。
“當時,漢商的裁縫柜‘金紐扣’最有名,因此從漢商過來的師傅最多。”楊平說。
伴隨著大量裁縫的到來以及胭脂路布匹市場的逐漸衰落,量體制衣逐漸取代布匹買賣,成為胭脂路的特色。
借著這個勢頭,在武昌區政府撥款整修后,“胭脂山衣坊”在2005年5月作為量體裁衣的大品牌出現。
當初,政府建設這條服飾專業街的規劃思路是: 更新經營理念, 優化美化環境, 使胭脂路布匹專業市場提升功能, 形成集“海派面料、京派色彩、漢派設計”于一體的服裝加工、布匹銷售特色市場, 使其成為服飾文化旅游一條街。
胭脂山衣坊所在的糧道街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當年的目標,現在也已初步實現。
“思路是對的,因為量體裁衣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熊華根說。
曾是時尚之都
武昌胭脂山因太陽照射呈胭脂色而得名,山腳的胭脂路便依山得名。
《武漢通覽》記載:胭脂山,武昌十三山之一,又名鞭子山,在蛇山北,西起橫街,東到棋盤街,全長一點零六公里,最高海拔四十九點七公尺,因山石色澤如胭脂,故名。
多年前的胭脂路,據說是老武漢人的天堂:縱橫交錯的巷落、人流和美味小吃……街口幾家布匹店,還有擺在竹床上賣的既便宜又好看的布頭,透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現在的胭脂山衣坊,即原胭脂路布匹服飾市場,位于胭脂路上端,南臨民主路,北止糧道街,長280米,寬10米。這是一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自然形成的專業市場。
“胭脂路出現了將零頭布堆放在竹床上,用秤稱并論斤賣給顧客的經營現象。在那個買件新衣服都算‘奢侈’的年代,胭脂路的零頭布一下子聲名遠播。”熊華根在胭脂路賣了二十年的布,是胭脂路的老“賣布郎”。
“二十年前,中南六省賣布的人都來這里進貨,這里是當時的時尚中心。因為那個年代國產布料的生產設備和花型還跟不上,而我們這里的布頭都是從日本、韓國、印尼和港澳臺地區進來的邊角布料,而且價格便宜。”熊華根說。
據說,那個時候的商家一天可以賣一百多斤布,外地來進貨的人來早了,就把席子鋪在店鋪門口的臺階上等,要不然緊俏的布料就沒有了,現在盛況早已不再。
用熊華根的話說:當時完全不是賺錢,是撿錢。
盛轉衰的宿命
由盛至衰,是大多數事物的宿命,胭脂路也不例外,因為上天不會讓“撿錢”的機會存在太久。
“后來大概從1996年開始,每家商鋪的貨都差不多,各商鋪為了自己的利益,就開始在價格上惡性競爭,外地客戶就越來越少了。”熊華根回憶,在市場成立之初,大家都有意識地錯位經營,不同的攤位賣不同材質的布匹,但在后來,大家就開始搞“大而全”,每家都盡可能地將自己家的貨做全,以期獲得更好的收益。
“但結果正好相反,由于嚴重同質化,所以要爭奪客戶,只能打價格戰,越打利越薄,越打生意越差。”熊說,再加上隨著國產布質量越來越好,花色越來越多,這里的布匹也沒有自己的特色,衰落成為必然。
在幾年的躊躇之后,量體裁衣概念出世。
“以前這里主要是以布匹批發為主,現在的特色是量身定做。”熊華根介紹,在他的攤位上,掛布匹的墻上也掛著已經做好的成衣。在這里,客人可以選擇買布后直接定做,也可以拿布來加工。
在胭脂山衣坊招牌打出去之后,武漢人就有“到胭脂路做衣服穿”的意識。同時,集中效應讓越來越多的成衣店集中到了這里,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其實做衣服一點都不像大家想的已經過時了。在我們這里來做衣服的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好,對衣著要求比較高的。還有很多外國朋友,拿著時裝雜志來定做他們要求的款式。”一家店鋪的老板告訴記者。
“在武漢提起特色面料和服裝定制,胭脂路雖然沒有了曾經的輝煌,但是它在湖北乃至整個中南地區的地位并沒有動搖。”熊華根肯定地說:“雖然商場內的品牌服裝越來越多,但是個性化的定制永遠都是有市場的。”
定制任重道遠
從街邊的竹床零售到形成一定規模的布匹市場,再到今天改造后的胭脂山衣坊,胭脂路似乎一直在因時制宜,但這一次,挑戰顯然不小。
目前, 衣坊的產品總體層次不高, 大多數衣服定制價格在300元到500元之間,因此從手工和樣式而言,并沒有太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購物環境有諸多難如人意之處,20元的低價店與2000元左右的高級定制店比鄰而居,據說,開街時曾有過的一些層次較高的服飾設計工作室生意蕭條。
對于在胭脂路干了20多年的熊華根而言,胭脂路發展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載體”。
他說的沒有載體,就是沒有合適的鋪面位置,因此掌握不了經營主導地位。
熊說:“政府最初的定位非常準,量身定做、走個性化的道路是符合胭脂路的實際情況的。但是現在店鋪資源都掌握在開發商手上,商戶很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商會作為民間組織,只能在政府和商戶之間起到溝通的橋梁作用,在很多時候也無能為力。”
他們曾經有過一個設想,就是將這條街臨街的一棟樓包下四層,一樓為工作室,二樓為布匹市場,三四樓作為開放式車間,將所有的工作室的車間都挪上來。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房子沒有拿下來,這個計劃也隨之擱淺。
不過,他依然沒有完全放下成立高級定制工作室這個夢想:店面里按照國際化的風格裝飾,有自己的設計,最后形成品牌。
提起未來的發展,熊會長充滿憧憬:如果這個夢想能夠實現,胭脂路很可能重現多年前的輝煌。
挑戰》》》
世界頂級定制品牌入漢
做一套貴族西裝花上十萬
上周,給車王舒馬赫做過西服的“洋裁縫”Bryan來漢,迎來不少“粉絲”現場量身做衣服。
做了30多年“裁縫”的Bryan,是意大利著名男裝品牌克萊利亞尼的全球首席量身制衣師。
據悉,Bryan為一名顧客量身材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待面料和款式選定后,寄到意大利制作,完工后再寄回國內,需要6至8周時間。量身定制西裝所有夾層均為手工縫制,而非粘合而成,一套西裝要經過300道工序才能完成。
克萊利亞尼進入武漢有2年時間,曾經水土不服。據該品牌有關人士介紹,該品牌最初按歐版筆挺收身樣式來定制,但很多武漢中年人有些發福,他們更喜歡寬松版。歐版定制西褲都采用活腰設計,方便顧客更改腰圍大小,最初很多顧客不理解,還有歐版西裝大多有墊肩,而武漢人喜歡線條柔和的肩部設計。
“洋品牌”定制西裝價格不菲,一套最少花費2萬左右,最高10多萬。因此,目前武漢市場上定制西裝的多是商務人士。
據介紹,定制西服的服務近幾年由頂級男裝品牌帶入武漢,如克萊利亞尼、ZEGNA、Armani等。克萊利亞尼有關人士說,5年前肯花2萬元定制一套西裝的客群不到1%,如今上升到70%。
定制西裝為何受追捧?武漢國際廣場一樓專柜負責人孫湛說,隨著城市精英階層的崛起,男性對著裝越來越講究。定制西裝顧客可自主選擇面料和配飾,也可在衣服上繡上自己的名字,不會和他人“撞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