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轉型升級”已成為東莞市民耳熟能詳的詞匯,而對于東莞鞋業來說,轉型升級仍有許多道坎要跨越。欣喜的是,從亞洲鞋業總部基地的打造到多個專業市場的擴建升級,業界正在進行著多種探索。
這種探索意味深長。事實上,東莞鞋業當前正有意無意地想重走虎門服裝產業所走過的道路,即由單一的生產加工向研發流通的總部經濟轉型。而這一路該如何走,自然而然成為東莞鞋業界人士關注的焦點。
問
鞋類市場是否回暖?
最近,在虎門富民皮料布料輔料批發市場中,經營服裝箱包飾扣和鞋材的瑋欽五金制品店老板王詩榜開始變得忙碌起來。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鞋材的生意一落千丈,那時,每天開店后能做的事就是對著日光燈發呆,”王詩榜說,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鞋材生意才開始好轉起來,來拿貨的客人也逐漸增多。
與王詩榜有類似經歷的鞋材商不在少數,據虎門富民皮料布料輔料批發市場管理員鄧爾全介紹,該批發市場目前擁有182個檔口,經營鞋、手袋等皮革及配件,不少商戶也兼做鞋材。去年,金融風暴來襲,部分鞋業工廠倒閉了,影響了不少檔口的生意。于是,從去年10月開始,富民批發市場降低了20%的檔口租金,與商戶共度危機。隨后,一則消息令鄧爾全感到競爭的日益緊張:與虎門毗鄰的厚街鎮各大鞋材市場的擴張步伐正在加快。
鄧爾全的這種擔心并不是多余的。早在去年底,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由東莞民營企業家投資過億元的厚街鴻運鞋材鞋業廣場二期逆勢入市,隨后持續至今,厚街南峰、河田等市場也在悄然進行擴張升級。
當然,這種逆勢擴張、促進產業升級的做法也引來業界不少質疑的聲音:在金融風暴、原材料上漲、新《勞動法》實施等多重因素的沖擊下,東莞鞋業還能逆勢擴張嗎?
對此,開發商沒有作出解答,倒是鴻發率先投放近千萬元對入駐的商家進行租金減收扶持,與各路商家共同對抗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危機。
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備受關注的東莞品牌服裝鞋帽(東北)推廣周將于吉林省長春市舉行,東莞鞋業界普遍認為它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東莞市各級政府正加大力度扶持相關企業開拓內銷市場。
“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方向是對的,事實上,中國無論從人口還是消費力上看,都是世界一個巨大的鞋類消費市場。”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灼良說,目前,東莞鞋業已呈現出回暖跡象,鞋企應抓住時機,勇敢走出去開拓市場。
問
專業市場是否存在重復建設?
“在廣州、深圳等地找不到的高端鞋材,在東莞一定能找到,”據王灼良介紹,東莞的鞋材行業,除了商戶多、品種齊,還有不少以貿易公司形式進行高端鞋材銷售,此外,虎門的富民皮料輔料批發市場,也零星分布著多家鞋材商鋪,但這些商鋪服務的主體是服裝及箱包企業,兼做鞋材,因此,不會與厚街的專業鞋材市場形成惡性競爭,而厚街幾個鞋材市場由于各自的市場定位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良性循環的局面。
廣州鞋業商會榮譽會長陳家文告訴記者,盡管每年6月舉辦的廣州國際鞋類、皮革及工業設備展覽會被譽為“亞洲第一國際鞋展”,但由于不少鞋廠集中到東莞,并形成各類鞋材專業市場,東莞有逐步發展成為珠三角鞋材接單中心的可能。
“東莞的鞋廠,在采購原材料時,通常也會就近選擇市場,因此,厚街鞋材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屬必然。”作為東莞市皮革鞋業鞋會的副會長單位,東莞市銀升鞋業前幾年年產鞋80萬對,這些鞋子的材料大部分均從東莞本土采購。董事長祈耀昌說,去年以來,受金融風暴沖擊,中高檔鞋子銷量下降,但中低檔鞋子卻十分走俏,這也間接帶動了中低檔鞋材市場的興旺。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部分鞋企的訂單數量有所回升,估計鞋材市場也會迎來新契機。
而對于近期鴻運、南峰等鞋材市場逆勢擴張的做法,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持不同看法,擴大鞋材交易市場規模,對加大鞋類原材料的集聚和市場流通有利好,但也要適當控制好數量,目前已有供大于求的問題出現。該人士指出,對于東莞鞋業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不是擴建專業市場,而是如何開拓內銷市場。“盡管近年來東莞大力提倡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但具體到年產值約150個億的鞋業來說,各級政府并沒有多少實際行動。比方說,企業要打造自主品牌,要開拓內銷市場,在人才結構提升和人員培訓上,政府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另外,在市場開拓方面,政府有關部門也應當提供市場發展的一些信息,但事實上,這些工作未到位。”
對此說法,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灼良并不認同,他認為“市場是最好的調節器。”只有市場存在需求,商家才會做大鞋材專業市場。可以肯定的是,鞋材需求在東莞逐漸擴大。比方說,原來東莞的不少鞋企主要在幫歐美做代工,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后,不少鞋企加大力度開拓內銷市場,市場份額不斷加大。
“下一步,若東莞鞋企以及各專業市場形成合力,把整個產業做大做強,相信能服務和搶奪更廣闊的市場,”王灼良說,打個比方,厚街可以利用鞋材款式相對集中和出色的設計能力,把一些新材料、新產品推廣到外面去,從而引領市場潮流,進而鞏固厚街在整個中國鞋業中的地位。
“在世界經濟動蕩的背景下,絕大多數行業都遭遇沖擊,但對于鞋業來說,最終的影響不會特別大,因為每個人終歸要穿鞋子。”王灼良說。
問
從單一加工向研發流通轉型可行嗎?
眾所周知,制鞋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從全球發展視野來看,這個產業總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厚街抓住世界制鞋業轉移機遇,以創辦中外合資企業為突破口,通過引進資金、設備、技術、材料使制鞋業得到快速發展,而隨著產業的發展,東莞、厚街制鞋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難題。擺在業界人士面前的問題是,從單一加工向研發流通的轉型是否可行?
廣東省二輕工業集團董事長、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廣東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如東莞已有部分企業建立了制鞋工程研發中心,企業間的各種技術聯盟也開始得到發展。此外,東莞制鞋行業已開始啟動成品鞋、材料與部件、制鞋設備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化工作,而當地鞋材專業市場的迅猛發展,表明東莞鞋業向流通研發方向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專業化生產為特色的產業集群逐步形成,開始由以往單一的加工制造向研發、品牌運營、物流集散等中心轉變。
“以專業化生產為特色的產業集群因其產品類型特征顯著、生產規模大以及方便采購等優點,將在市場上占有獨特的優勢。”丘小廣告訴記者,目前廣東各主要鞋類產區(包括東莞)正在大力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時加強行業商會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引導當地企業共同拓展市場。而這種產業集群的聚結,將為各企業在生產、研發、流通及抗風險性方面,提供更強大的后盾和動力。
對此,廣州鞋業商會榮譽會長陳家文表示認同,他認為,東莞鞋業特色鮮明,不僅僅發展制鞋業,鞋材、鞋機、皮革和五金等相關配套產業也在同步快速發展,像很多臺灣有名的鞋機鞋材廠都集中在東莞,東莞從原材料生產到最后鞋類產品的流通各環節銜接都比較到位,“東莞已具備了發展制鞋業的優勢基礎條件,應該務實地搞研發中心、生產基地,進一步發展總部經濟,繼續保持東莞鞋業優勢。”
●訪談市皮革鞋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灼良:
“東莞鞋材專業市場不存在重復建設”
早在2008年初,受新《勞動法》、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上漲,出口退稅下調等因素制約,東莞鞋業開始面臨持續的猛烈沖擊。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厚街各大鞋材專業市場擴張動作卻此起彼伏,為探究東莞鞋業當前的發展生態,本報記者專訪了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灼良。
各專業市場優勢互補已形成良性競爭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如何看待當前東莞鞋類專業市場的發展情況?
王灼良(以下簡稱“王”):我認為,東莞尤其是厚街仍然是國內最好的鞋業中心之一,這從當地鞋材專業市場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以厚街為例,當地產業鏈非常完善,無論你從事哪一種鞋子的生產,都能在此找到各種價格的原材料,而這種產業格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東莞作為鞋業制造基地的地位不會輕易被替代。
記:基于自身的鞋類產業、厚街鎮鞋材專業市場風生水起,近期,專業市場更是動作頻頻,如亞洲鞋業總部基地、南峰鞋材市場以及老牌鴻運鞋材鞋機市場的擴建等。那么,在鞋類產業遭受沖擊的當前,各專業市場的不斷擴張會不會造成重復建設?
王:我認為不用擔心會出現重復建設的問題。事實上,在鞋業中心厚街鎮,濠畔鞋材市場主營較高檔鞋材,鴻運和河田主營中檔的鞋材,而南峰鞋材市場則主營豬皮和人造革,各專業市場都通過錯位經營而實現了優勢互補,形成良性的循環和競爭。
打造自主品牌開拓內銷市場
記:一直以來,東莞制鞋業都以幫別人貼牌加工為主,受多種因素影響,從去年開始至今,東莞制鞋業“打造自主品牌,加大內銷市場開拓”的做法被頻頻提起,那么,這方面的成效如何?
王:對于東莞制鞋業轉型升級,打造總部經濟的做法,東莞市委市政府以及厚街鎮都非常支持。在當前的背景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意識到,東莞制鞋業要繼續保持優勢,必須采取“外銷”和“內銷”兩條腿走路。正由于此,去年以來,東莞鞋企在繼續鞏固維護歐美市場的同時,頻頻加大對內銷市場的開拓力度。
在打造自主品牌方面,今年6月19日,由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東莞皮革鞋業協會發起組建了“東莞鞋業品牌聯盟”,目前已吸收華寶鞋業、半島鞋業、琪勝鞋業等33家企業加盟,涉及品牌上百個。按該聯盟的章程,該聯盟將在相互補貨、整體配套、生產研發合作等方面加強配合,形成社會化、市場化、開放式、全方位、多功能交流合作平臺,全面提升東莞鞋企的品牌力量。
目前,在品牌打造和內銷市場開拓方面,東莞市的琪勝、銀升等鞋企是佼佼者。今年9月26日至10月2日,東莞品牌服裝鞋帽(東北)推廣周將于吉林省長春市舉行,屆時,東莞市部分知名品牌鞋商也將集體亮相。
明年下半年鞋業或將全面回暖
記:你如何看待東莞鞋業(包括鞋材專業市場)下一步的發展走向?
王:事實上,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制鞋企業,離開中國,離開東莞都很難獲得大的發展。東莞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完備的配套設施以及充足的勞動力,這些優勢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對于制鞋企業來說,盡管當前越南、印尼等國家在政策、人力成本方面有些優勢,但整個產業鏈不完善,各種設備及運輸成本都會成倍增加,因此,對于東莞鞋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潛力仍然巨大。
根據協會從企業中收集到的情況來看,從今年7月份起,各工廠的訂單逐步在增加,鞋業有回暖的跡象。而厚街由于聚集著數量較多的鞋企,對鞋材的需求較大,由此,鞋材專業市場的發展潛力仍然十分巨大。
●突破路徑
打造產業鏈整合平臺
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發展理念解讀
未來幾年間,東莞厚街生態科技工業園將陸續矗立起一幢幢外形與鞋十分相似的建筑。這個被命名為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的建筑群,是承載東莞鞋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塊試驗田。
從發展理念上看,這個被規劃為集研發、貿易、信息、物流與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產業鏈整合平臺,力圖突破現有專業市場“只聚不合”的單一化發展模式,走一條整合提升的發展路徑。這艘“東莞鞋業航空母艦”,能給東莞鞋業轉型提供怎樣的樣本參考意義?日前,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世界鞋業總部基地董事長、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
思路:應多方需求而生
為什么要發展鞋業總部基地?“因為有需要,市場、政策、行業和產業都需要這個項目。”張華榮的回答很簡潔。
2005-2007年,張華榮在華堅集團內部吹響了第二次轉型升級的號角。那幾年,華堅的生產實現了從貼牌加工到自主設計與自主品牌經營的拓展,內部管理也完成了從被動向主動的轉型。這次內部“雙轉型”為華堅贏得了市場,也贏得了發展先機。
然而,此間的幾次意大利之行,讓張華榮再次陷入了困惑。他總覺得,轉型后的國內鞋企在國際貿易中仍缺少一些東西。此外他還發現,國際鞋材進入中國市場后充滿迷茫。
“世界上的鞋子有80%是在中國生產,全世界80%的鞋業貿易公司在東莞設立了分支機構。立足現在展望未來,東莞仍將是中高檔鞋的重點生產基地。東莞的鞋廠越來越希望得到更多來自國外鞋材、工藝技術以及信息上的支持。”張華榮說。
與此同時,資料顯示,東莞有制鞋企業4000多家,鞋材鞋機配套企業2000多家,鞋材、皮革、五金、化工等相關配套商鋪3500余家,從業人員多達200余萬人,年產鞋超過15億雙。東莞已成為全球成品鞋、皮料、鞋材、鞋機等相關產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擁有制鞋完善的配套供應鏈。然而,可觀的數字并沒有改變“東莞制造”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在外界,東莞仍被習慣地冠以“低端制造”之名。
如何實現從世界級鞋業制造中心向世界級研發貿易和高端制造中心轉變?數目眾多但分布零散的產業配套如何集聚形成整體優勢?東莞需要一個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樣世界需要一個了解東莞制造新內涵繼而加深溝通合作的平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的計劃很快浮出水面。
規劃:整合完善公共服務
與傳統建市場、租商鋪、賣產品的單一化發展理念不同,總部基地建設希望在搭建展示和交流平臺、完成產業聚集的同時,通過內部合作完善行業的整體公共服務,在產業的各環節之間實現整合發展。
根據規劃,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將設置“一院、兩平臺、十中心”的軟硬件平臺。其中,“一院”是指東莞國際鞋業研究院。“兩平臺”是指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交流平臺和鞋業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十中心”則包括了鞋業貿易中心、成品鞋展示采購中心、皮革鞋材交易中心、鞋機及五金配件交易中心、研發設計中心、新材料新技術發布推廣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人才交流培訓中心、物流倉儲配送中心及商務配套中心。
以設置研究院為例,是希望通過其吸引國內外知名鞋業研發機構進駐,為各企業提供針對性的研發配套服務。而由研究院牽頭,各入駐研發機構聯合完成技術合作攻關,為整個行業的技術革新提供智力支持。張華榮說,總部基地最終要發展成為世界鞋業科技潮流信息進入中國的承接平臺,中國鞋業、鞋材、鞋機走向世界的貿易平臺與世界鞋業科技、工藝制造和貿易高速運轉的服務平臺。
不過,對于這一目標,業內人士表達了些許擔憂。有人認為,總部基地的構想過于追求綜合性和規模化,忽略了特色打造和有針對性的錯位發展,未來可能降低其吸引力從而導致發展乏力。
運營:服務產業升級
張華榮則表示,對基地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說,在制鞋行業里打拼多年,已經了解一些行業需求,也有一些可創造需求的追求,還有一些在追求中創造出來的需求。而整個基地項目的推進也將是分步驟,有計劃地推出,首期將重點扶持國際貿易。
據介紹,總部基地建成后,在運營中將采取租、售和聯營三種模式。
在內部評估中,投資方有這樣的預計,未來總部基地將可安置3000家獨立經營商。其中,包括500家國際商家、1500家廣東省內商家(除東莞外)、500家東莞本地商家和500家內地其他商家。總部基地將成為鞋業行業最完備的公共服務平臺,在那里,圍繞鞋類制造而產生的貿易、研發、物流、培訓、認證、檢測等服務都將得到全面配套。
張華榮認為,立足現在,展望未來,東莞仍將是中高檔鞋的重點生產基地。東莞的鞋廠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國外鞋材、工藝技術以及信息上的支持。通過總部基地這個窗口,這些潛在需求將逐漸轉化為實在需求和必要需求。“希望能通過總部基地這個平臺,把國內國際的需求帶進東莞。”張華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