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古稱"河東",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2000年撤地設市,轄1區2市10縣和3個省級開發區,全市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507.6萬。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運城市人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奮發圖強、艱苦創業、開拓進取、跨越發展,使河東大地從貧窮走向小康,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后走向富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全市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顯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繁榮勝景。
發展成就彰顯輝煌歷程
--綜合實力大幅躍升。解放初期,全市經濟總量小、財力弱,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經過6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經濟不斷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和發展。全市生產總值從1949年到1978年,由1.4億元上升到9.4億元,30年翻了兩番多,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5.2%。從1978年到2008年,生產總值由9.4億元增至68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3.2倍,年均增長11.2%。從1949年到2008年,人均生產總值由77元增至13441元。特別是撤地設市后,全市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GDP總量連續躍上200億元、400億元、600億元3大臺階,年均增速達到13.8%,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
全市財政收入從1949年到1977年,由893萬元增長至1億元,年均增長9.2%。從1978年到2008年,財政收入由1.0億元增至92.5億元,增長91.5倍,年均增長16.3%,高于全國、全省的9.8%、15.2%的平均增長速度。伴隨著財政收入規模的強力增長,財政支出規模持續擴大,為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2008年,全市財政支出達到93億元,比1978年的1.5億元增長62.6倍,年均增速達14.8%。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中國成立初期,運城市是典型的農業主導型產業結構,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0%以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企業規模擴張、推進城市化進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強化,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1949年的91.4:3.4:5.2調整為1978年的41.2:26.4:32.4,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5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27.2個百分點。從1978年到2008年,三次產業比例由41.2:26.4:32.4調整為11.5:53.2:35.3,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26.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2.9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三二"到"二三一"的重大轉變,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轉變。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認真落實農村土改、家庭聯產承包等一系列改革和惠農政策,打破了農業經濟的僵化局面,一次又一次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活力,使農民告別了貧困,解決了溫飽,邁進了小康,生活一步一重天。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蘋果產業,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糧、棉、果、菜、畜和農副產品加工六大支柱產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3.9億元增長為2008年的7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5.5%;全市糧食、棉花、油料、水果產量2008年分別達到20.9億公斤、1.0億公斤、0.2億公斤、24.2億公斤,分別是1949年的4.8倍、6.2倍、2.6倍和120.8倍,是1978年的1.8倍、2.2倍、20倍和30.2倍。產業化進程加快推進。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發展到83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維之王、農之龍、胃樂等18家龍頭企業進入全省百強企業,新絳蔬菜批發市場、粟海、忠民、豐潤等4家企業成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二是原材料工業正在向新型加工制造業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運城市工業結構單一,生產落后,主要是利用鹽湖資源和中條山銅礦進行采掘和簡單的加工。通過實行公私合營、大規模經濟建設,擴建和改造了新紡、鹽化、運城面粉廠、運城拖拉機廠、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等一批工業企業,為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力實施優勢企業戰略,加快企業規模擴張,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總量和結構都躍上了新臺階,逐步形成了以冶金、焦炭、電力、機械制造、化工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培育了南風化工、薩瓦萊斯制版、關鋁股份、海鑫鋼鐵、亞寶制藥等一大批企業集團。"奇強"、"雙嶷山"、"豐喜"、"亞寶"、"絳州澄泥硯"等獲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市委、市政府著力培育的四大方陣企業成為全市工業的主要引擎,完成增加值173.2 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5%。全市共有5家企業股票上市。在工業快速增大的同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市發電量、原煤、焦炭、鋼、化肥和水泥產量分別達到181.7億千瓦時、91.0萬噸、845.4萬噸、319.5萬噸、79.1萬噸和343.1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23.9倍、2.2倍、302倍、1065倍、28.3倍和34.3倍,年均分別增長11.2%、2.7%、21.0%、26.2%、11.8%和12.5%。金屬鎂、氧化鋁和電解鋁等產品更是從無到有,分別占到全國的1/2、1/8和1/12。
三是文物資源大市正在向文化旅游大市轉變。改革開放前,運城市第三產業規模小,供銷社系統幾乎完全承擔了商貿服務流通職能。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運城市以旅游商貿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取得快速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69億元,是1949年的673倍,是1978年的70.8倍。超市、專賣店、專業店、便利店、購物中心和集購物、休閑、娛樂及餐飲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商場等新興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對外貿易穩步發展,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全市自營進出口企業發展到90多家,境外投資企業達到21家,對外貿易拓展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3.5億美元,是1995年1865萬美元的72.6倍,年均增長39%。旅游業增長勢頭強勁。2008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達到9.0萬人次,接待國內游客1149.3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1.7億元,創匯1875.5萬美元。
--基礎設施日新月異。1950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僅有100多萬,到1978年投資達到1.7億元,近三十年累計完成投資17.7億元,年均增長20.1%。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從1978年的1.7億元到1990年的9.8億元、2000年的54.6億元,再到2008年的343.5億元,30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13.8億元,平均每年完成55.3億元,年均增長19.4%。尤其是"十五"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001-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387.8億元,占改革開放以來投資額的81.0%,僅2006年一年的投資額就相當于1978-1998年的總和。交通、電力、水利、郵電事業迅猛發展。2008年末,公路線路里程達到14315公里,比1978年增長了1.9倍(其中,高速公路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達到 1892公里)。境內相繼建成了大運、運風、運三、侯禹等多條高速。全市形成了以干線為骨架、縣級公路為輻射、鄉村公路和專用公路為紐帶的交通網絡。運城機場相繼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太原、重慶、昆明、沈陽、武漢、三亞等國內重要城市航線。全市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410萬千瓦,形成了500千伏雙回、220千伏準雙環網為主干的供電格局。全市各類水利工程達到2.8萬處(眼)。其中,萬畝以上灌區10處,萬畝以上大中型機電灌站20處。全市13個縣(市、區)實現了市話程控化、長途傳輸數字化、寬帶網絡普及化,擁有固定電話92.9萬戶,增長167.9倍;移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達231.5萬戶,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45.6部。
--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運城市中心城區(鹽湖區)農業人口占很大比例,非農人口僅有6.1萬人,只占城區人口的15.6%,建成區面積僅為11.8平方公里。2000年撤地設市后,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中心城市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中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常住人口由23萬增加到35萬,中心城區人口(鹽湖區)占到全市總人口的12.5%,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00年的25平方公里發展到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22%提高到29%。城市功能不斷完善。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100萬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7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9.5%,人均公共綠地8.2平方米。投入2.3億元建成了占地220畝,集休閑、娛樂、聚會、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南風廣場。機場大道、姚暹渠改造、體育場、農展館、人民公園等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2006年運城以"華夏之根、誠信之邦、大運之城"的形象品牌榮獲"中國十佳魅力城市"。一個以中心城市為龍頭、12個縣(市)城為支撐、一批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正在形成。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高等學校從無到有,發展到3所,在校學生數達到1.52萬人,中等職業在校學生7.2萬人,普通中學40.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44.3萬人。同1978年相比,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凈增加15019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數凈增加68875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凈增加14萬人。農村義務教育全部納入了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1%。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市藝術表演團體達到16個,公共圖書館13個,博物館19個,同1978年相比,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分別增加5個和8個。蒲州梆子、鑼鼓雜戲、絳州鼓樂、稷山高蹺、董永傳說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饃藝、刺繡、布藝等民間藝術多次獲全國省市大獎。擁有市以上專業科研機構8個,專業科研人員502人,專業技術人員7.8萬人。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4.1%和95.1%。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全市衛生技術人員由1978年的7769人增加到2008年2.2萬人。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1.7% 。植樹造林和環境治理成效明顯。2008年,全市造林面積34.1萬畝,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4%,中心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40天,城鄉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歷史性變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1062元增加到2008年的11290.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01元增加到2008年的3800.1元,分別增長9.6倍和36.6倍,年均增長分別為14.9%和12.8%。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由1991年的1052元增加到2008年的7198.4元,年均增長12.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96年的1200元增加到2008年的2881.2元,增長28.5倍,年均增長7.6%。消費結構升級加快,住房、家用轎車、旅游、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消費比重明顯提升,居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不斷改善。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32.2%,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7.0%。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1.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0.0平方米。城鎮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達到86.3%,城市低保人數達到8.9萬人,失業、醫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6.1萬人、34.6萬人和18.9萬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探索,農村低保人數達到13.0萬人。
科學發展再繪壯美畫卷
回首過去,發展成就令人振奮;展望未來,時代號角催人奮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運城市委、市政府將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兩基地一中心"(山西省的新型加工制造業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基地,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率先崛起、文明和諧的工貿旅游中心城市)戰略目標,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和東南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特色城鎮化進程,全面推動運城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努力建設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和諧穩定、山川秀美的新運城。具體講,要著力抓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以投資拉動為重點,傾力抓好鐵路、公路、機場、電源電網、農田水利、工業技改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改善基礎條件,增強發展后勁。二是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點,培育壯大汽車和運輸設備、鋁和鎂深加工、化工、農產品加工、服務業"五個產業集群",加快建設新型加工制造業基地。三是以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為重點,全面推進"雙創"增糧、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健康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現代農業物流園區建設"五個計劃",加快建設高效生態基地。四是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為重點,大力實施中心城市的城市框架、基礎設施、園林綠化、文化建設"四大系列工程",加快建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工貿旅游中心城市。五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扎實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村通廣播電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六個全覆蓋",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為契機,在科學發展新的征程上,提振精神,奮發有為,團結拼搏,扎實工作,全力推動運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新的跨越和崛起,把文明悠久的河東建設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