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房門口放著招工牌,無人問津
金融海嘯初始幾個月,沿海不少企業收入銳減,有的企業甚至破產倒閉,此時,不少企業為了尋找新的立足點,紛紛內遷,以求在低成本市場上有新建樹,重慶,成為熱土。與此同時,不少內地省市也紛紛出臺政策吸引他們內遷、轉移。而為了留住這些企業,并讓這些企業新生,沿海政府也在想辦法。只是現實帶給這些企業的還是矛盾:初始回暖的經濟面下,他們在生產線上還缺少工人來干活,在通過擴大內銷來增加訂單的戰略下,對市場的拿捏還不是那么精準。資本該不該遷移,還是一個問題。
現狀點擊
這邊,他們的業務做不完
9月8日,熊東很忙,從8點多上班開始,招聘人員的審核、業務的對接、文件的審批……事情一個接一個。“分配到每件事上,最多半個小時。”熊東說。
熊是重慶中天國際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所在行業是軟件外包服務,熊東辦公室的窗外就是西永微電子工業園。熊東說,去年初,公司只有三四十個人,到今年初都上百個,還將招聘上百個程序員,達到200多人。“現在手上的業務多,做不完,最著急的是人才跟不上,特別是高中級程序員。”
據重慶市電子商務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自去年金融海嘯以來,沿海地區不少中小軟件外包服務企業倒閉,而內地的軟件外包企業由于辦公場地租金和人力成本相對較低,在業務上反而出現了較大的競爭優勢,同時也為企業轉移帶來了大量的業務。“項目多了,今年三四月份,我們還到日本去招聘了一批軟件人才,這些人現在成了骨干。”熊東說。
那邊,他們的企業關門了
和熊東的公司忙得熱火朝天相反,在廣東省東莞市,一些重慶籍的出租車司機因為生意冷清準備回鄉。“生意比往年幾乎降了一半,我已經打算回重慶發展了。”9月4日,在廣東省東莞市開出租車的劉小東說,他是重慶云陽縣人,十年來,他一直在東莞市開出租車。
東莞市是珠三角知名的制造基地,已被外界稱為“世界工廠”,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影響較大。9月4日,劉小東說,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個月下來能掙上五六千元,現在的收入也就三千多元。
受影響的不只是劉小東。他透露,金融危機前,從東莞市到深圳港口高速路上,全是集裝箱運輸車,經常塞車。“從去年國慶節后,突然不塞車了,最開始我們還高興,認為跑得快,誰知,沒有了集裝箱運輸,坐車的人也就少了。”
這樣的說法得到了石碣鎮上不少企業的認可。石碣鎮隸屬于東莞市,是全國有名的電子強鎮,生產的九種電子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特別是在今年第一季度,我們幾乎是在休息。”工廠位于石碣鎮中心工業區的東莞強盛電線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那是首次遇到這樣的日子。石碣鎮的半年數據顯示,其今年上半年工業總值同比下降在20%以上。一份民間數據顯示,東莞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倒閉了1600多家企業,剩下的不少企業也大舉裁員。主要原因是海外訂單減少,競爭壓力增大。這樣的境況,遠在東莞千里之外的浙江省義烏市不少商家也遇到了。位于義烏的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市場部經理張奇真透露,在今年初,的確有些經營不好的義烏小商品企業關門。
資本內遷
外地渝商 移居重慶的早行人
當沿海企業在艱難前行的時候,內地的洼地效應也開始顯現。在金融危機剛剛沖擊沿海地區的時候,就有一群土生土長、在外打拼出一定成績的重慶人發現,重慶不僅是避風港,而且也有新機遇,于是,他們成了資本遷徙來渝的早行人。
廣東省重慶商會秘書長吳鯨容透露,去年來,廣東重慶商會的企業,總共回重慶投資超過20億元,這個數據比此前總額度的2倍還多。其中在渝北區開工修建的服裝城就投資3億多元,目前30多名商會會員已經簽訂了入駐協議,一旦建成,鐵定入駐。這個服裝城以服裝、服飾加工為主,年加工能力超過百萬件(套),產值達5億元,產品銷往重慶及周邊地區。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有外地的重慶商人回渝投資,除廣東外,還有來自上海、溫州等長三角地區,來自沈陽、長春等東北地區以及北京等地方的渝商回渝投資。吳鯨容表示,他們回重慶的原因之一是在金融危機下,沿海成本較高,出口壓力增加。
知名企業 紛紛落子重慶
不僅是外地渝商,一些知名的國際巨頭和國內大腕也紛紛把產業向重慶轉移。8月初,惠普和富士康兩大世界五百強企業正式決定落戶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建立電腦生產基地,一旦建成投產,將形成年產2000萬臺外銷筆記本電腦的生產能力,帶動進出口總額超過400億美元,這相當于重慶目前進出口總額的4倍。
重慶市電子商務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有7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產自中國。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為世界知名筆記本電腦廠商代工的企業都集中在我國臺灣以及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去年來,像惠普和富士康這樣的知名企業,同時出現在重慶投資版圖上的并不在少數,比如上海雙錢集團重慶250萬條汽車輪胎生產項目、東方希望集團20萬噸醋酸項目等等。
這些企業的到來,一方面是重慶本身在政策、環境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外一個也和金融危機息息相關。而且在他們的帶動下,有一大批企業也會跟隨而來。重慶工商大學區域經濟專家韓渝輝教授說,僅工業信息化一塊,就給重慶軟件行業帶來不少訂單,這也就是為什么重慶中天的熊東有做不完的業務的原因。
去留爭戰
內地 派專門機構沿海搶企業
吸引沿海企業的不僅是重慶市,內地省市其實也在抓緊金融危機帶來的這個時間窗口吸引著沿海企業遷徙。
9月4日,就在記者在當地采訪之際,東莞國際家具節開幕,下午的論壇上,河北省香河縣的一個家具商場成了論壇的主角。論壇策劃機構九合飛一公司董事長汪飛介紹,由廣東家具商會一企業家在香河縣投資建立亞太國際家具材料城,總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對此,廣東省家具商會理事長劉永康認為,如此大規模的一個市場,吸引了廣東家具的原材料商先遷過去,制造商也就會跟著過去,因為家具廠商的7成成本是原材料。
“當時有消息說廣東、上海、福建和浙江四省市即將轉移出來的產業超過了1.4萬億元,于是眾多的地方政府展開積極的爭奪。”重慶市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勇說,在“百度”輸入“產業轉移”,立即會發現河南、江西、安徽、四川、西安等眾多內地省市都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在東莞市,幾乎內地每個區市縣政府都建立了辦事處,派了專人負責招商。李勇說,去年,金融海嘯襲來的時候,慌了神的沿海企業家,一夜之間,心頭似乎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轉移到內地去,沿海省市政府把這種情況稱為“資本北上”。
沿海 出優惠讓企業內部轉移
“就在內地吸引沿海資本轉移的時候,沿海省市的欠發達地區并沒有閑著。”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曾國平教授說,早在2005年,廣東省就提出了“雙轉移”戰略,具體是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最開始,這樣的轉移并不被企業看好,而今年3月份以來,沿海當地的企業比較支持。
石碣鎮鎮長王偉東告訴記者,執行廣東省和東莞市關于“雙轉移”政策,他們專門在粵北的興寧縣建立了石碣產業轉移工業園。據介紹,以東莞市為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出臺多條政策挽留企業,比如企業融資優惠、稅收減免、出口補助和搭臺開展銷會推銷產品等等。據南方日報報道,至2009年第一季度,廣東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已增至32個,建成項目693個,投資額達586.08億元。
出臺這樣政策的并不止廣東。“義烏也有些廠家在轉移,但大部分都還在江浙地區。”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市場部經理張奇真說,比如說江蘇北面,宿遷、徐州和連云港這些地方,相對于江蘇南部以及浙江來說,這里的勞動力成本較低,但這里離義烏市又比較近,有高速路,有鐵路,并且出口也方便。
而且企業的想法也與政府的內移政策得到吻合。“向內地轉移,綜合成本太高了,并且無法速戰速決。”義烏市飾品協會副會長、浙江美聯工貿公司董事長張約愛說。在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市場部經理張奇真告訴記者,“主要是運輸半徑太大,一旦海外市場好轉,運輸周期變長,成本增加,本來利潤較低的小商品,可能就會出現虧損。”
現實困境
回暖現曙光 又見用工荒
一位東莞市政府的官員透露,在前不久召開的擴大出口保增長座談會上,副市長江凌表示,金融危機對東莞的影響已經見底,出口增長前景有望逐漸好轉。但是,目前卻遭遇用工荒難題。
9月3日下午2時許,在東莞市石碣鎮中心工業園區,東莞強盛電線公司門口,一輛集裝箱柜貨車正被卸載,一輛叉車來回的把銅纜卸載到倉庫,廠房內機器轟鳴,在園區大門口,張貼的招工告示已經被日曬雨淋得有些字跡模糊,而在廠門口的招聘書還是嶄新的。離強盛電線公司步行不足1公里處,是太陽誘電(廣東)有限公司和華容電子(廣東)有限公司,石碣鎮政府網站顯示,前者的圓柱型電阻器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后者是臺灣知名上市公司在石碣設立的子公司,是世界第二大電容生產公司。9月3日下午2時40分左右,記者在太陽誘電(廣東)有限公司廠房外聽見,里面馬達轟鳴,透過鐵絲網看進去,一位園藝工人正在認真地修剪花木。在華容電子(廣東)有限公司后門,一群下班的男女工人正三三兩兩的圍著重慶酸辣粉、陜西大面和四川串串等三個攤位吃東西。在前門大門口,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前放著招聘告示,需要招聘生產線作業員200名。在石碣鎮的兩家人才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墻上花花綠綠的貼滿了招聘廣告,招聘規模從三五人到五百人之間。
一名在東莞投資電子廠的重慶商人趙勇告訴記者,這次招工難的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解決,在8月初的時候,他回了一趟重慶老家,發現當地的農民工都無法出門,當地政府正積極地給他們做培訓,提高技能,并且鼓勵自我創業,有不少人原來是工廠里面的小頭目,現在自己在老家開著小作坊。“除非持續的訂單走高,否則短時間很難吸引成熟的技術工人。”
“目前到底是回暖,還是傳統旺季造成的,我也說不清楚,只有等等看。”趙勇透露,雖然說用工荒,但是招聘的時候給出的薪酬并不敢開高。這樣的說法得到了其他企業的證實。華容(廣東)電子的招工告示上顯示,招收的操作工人,限女性,月薪1600元。一名在當地打工的重慶員工周芳告訴記者,這樣的薪酬和往年相比,有所下調。
“這說明企業心頭也沒有底。”重慶大學曾國平教授分析,通過多種渠道的調研表明,今年來,雖然有回暖的跡象,但是訂單變小了,訂單數一般都在兩位數,往年都是三位數和四位數,并且競爭變得比往年更激烈,利潤更薄,所以工廠只有壓縮員工工資。
在石碣鎮上,多種跡象還表明這個地方還受著金融海嘯的影響。9月3日下午3時許,政文路上,對街有5家比較大的廣告印刷公司門面,其中三家關閉著卷簾門,還有兩家的員工無所事事,有的在睡覺,有的在玩撲克牌。在石碣鎮的一個較大的商貿城,三條街,加起來的購物者還不到10人。在鎮政府附近的幾條支路,不少樓下都貼著房屋出租。一名叫張芳的老板娘告訴記者,自己有3間房屋,半年都沒有租出去了,即便降價,也沒有人租。所在的這條街上,在2007年初,幾乎是人滿為患。
市場難拿捏 內銷難度大
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一些沿海的企業,開始從事出口轉內銷的工作。在浙江美聯工貿公司董事長張約愛看來,出口轉內銷,并不一定能水到渠成,部分在國際市場上游刃有余的義烏商人們,內銷后卻有些拿捏不準。就以耳環為例,一般外國人都喜歡樣式比較夸張的耳環,在重慶,并不清楚女孩們喜歡夸張的還是乖巧的。“沒辦法,只有什么都做一點,先試試市場反映,比如說將銷往國外的夸張耳環縮小拿到內地,并配合一些比較小巧的耳環來賣。”
義烏市川木日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陶建峰說,剛好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他成立了新公司,主要是把日本工廠生產的日用品賣到國內,現在他是日本家居用品在中國最大的代理批發商,而他另外的一個公司則是生產內衣,主要出口歐美,給一些國際品牌做代工。剛開始批發日本家居產品的時候,很困難,最主要的是來自收賬款,按照出口貿易的經驗,商家只需要在其他企業招標的時候投遞標書就行了,但是到了內銷的時候,需要自己建立品牌,如果發展經銷商,當要求對方每次款到發貨,對方往往會拂袖而去,因為國內的經銷商往往喜歡拖欠供貨商的貨款。最后只有妥協,按照最遲不超過3個月結賬一次。這和國際貿易不一樣,國際貿易往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專家觀點
回暖更考驗政商智慧
“矛盾的不只是沿海企業,還有重慶企業。”重慶大學曾國平教授告訴記者,當重慶的招商人員為又引進一家大企業進駐重慶而高興的時候,廣安、宜賓、恩施等重慶周邊城市正積極在重慶拉企業過去投資,再加上沿海政府對沿海企業的挽留,金融海嘯從發生到現在,對于內地比如重慶這樣的地區,考驗加大。
有人的地方就有資本,有資本的地方就存在流動,因為流動,資本才能增值。曾國平教授認為,資本從沿海轉移到內地,是流動;在沿海內部轉移,也是流動;即便是矛盾著的資本,也是為了更好的流動。對于內地城市來說,只有建立起資本的配套工程,形成資本進入的價值洼地,流動才是現實的,而配套工程不能大而全。比如說重慶,就要找準自己的強項,有針對性地重點打造幾個產業集群,只要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不愁沿海的企業不過來。
化解矛盾,僅靠內地一處是不行的,曾國平說到,借助這一輪金融海嘯,實現資本的轉移,產業的升級,還要從全國層面來布局,這更加考驗政治界和商界的智慧。對于沿海一些地區,在考核上,不應該過于強調GDP,而是應該看新產業、新技術對GDP的貢獻是否有較大幅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