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之間,地下商業街的開建成為省會商業地產的焦點。
目前,省會廣安地下商業街、省會文化廣場地下石門不夜城兩大商業項目建設正酣,民族路地下商業街、建設大街地下商業街等四個地下商業項目又悄然浮出水面,展現著地下商業的勃勃生機。
隨著省會城市建設“三年大變樣”的加速推進,城市面貌發展巨變的同時,省會地下商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省會興起地下空間開發熱
似乎一夜之間,石家莊地下商業街成為省會商業的焦點。
作為20項國慶獻禮工程,省會文化廣場石門不夜城和廣安地下商業街的開工建設,吹響了省會地下“大”商業發展的號角。
據了解,廣安地下商業街南起中山東路、北至和平東路,總長約1100米,東西寬約25米,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大半個北國商城。廣安地下商業街將成為集“吃、喝、玩、樂、購”于一體,擁有“國際時尚名品中心、新潮服飾、運動娛樂、美食休閑和百貨家居”五大主題內涵的都市主題中央商業街,該項目總投資約2.7億元,預計明年1月整條商業街將啟用迎賓。據介紹,日前廣安大街CBD地下商業街項目一經推出,就備受追捧,在認購首日,150個商鋪成交126個。
如今,省會文化廣場下施工正酣的石門不夜城已是雛形初現。該項目分兩期開發,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由中山路、范西路、東大街、西大街四條街道圍合而成。一期開發省會文化廣場,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二期開發東西廣場地下車庫、南廣場地下商業街,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F場的銷售負責人王潤華說,石門不夜城將瞄準時尚商業中心進行建設,一期將建設200多個鋪位,每個商鋪凈高達6.8米,并采用建筑新風系統和中庭透光技術,確保了室內的空氣新鮮。項目地下工程將于明年2月交付使用。
記者從省會有關部門獲悉,省會已經立項的還有4處地下商業街項目,分別為建設大街地下商業街、民族路地下商業街、大經街地下商業街,省政府前的民心廣場地下商場。其中,民族路地下商業街范圍包括民族路、南大街、金橋北大街,將分三期開發。目前一二期已開始規劃,年底前開工建設。其中,民族路建設面積約1萬平方米,南大街建設面積約0.8萬平方米。第三期工程將結合百年廣場一起開發建設,體量大約為3萬平方米。大經街地下商業街范圍從中山路南三條入口處直通到向陽街,將打造一條長約660米、寬約20多米,面積約為1萬多平方米的地下商業帶。該項目定位為專業批發市場,有望十一后動工建設。寸土寸金的北國商城門前也將浮現一條地下商業大道。
知情人士透露,建設大街地下商業街項目已進入規劃、論證階段。該地下商業區從四中路到正東路約1000米,將沿著建設大街建設一條地下商業街區;位于省政府前的民心廣場地下商業街建成后將達到8萬平方米的面積,北側和南側各規劃了近2萬平方米的人防車庫,其余6萬多平方米將全部建成地下商業街。
開發商看好地下商業契機
“地下商業街未來是一個趨勢,而且是不可避免、勢不可當。” 建設大街地下商業街負責人史霞光表示,地下商業一定能夠在省會發展起來,這是全國的一個趨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地下商業繁榮就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據悉,建設大街地下商業街項目分兩期開發,一期工程為建設大街與中山路交叉口向東、向西、向北延伸40米,南沿至四中路口,全長580米,寬39.5米,總建筑面積為28000平方米;二期工程自一期工程向北沿建設大街至正東路口,全長220米,總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
“建成后的商業街首先可以改善城市環境,把地面的人流引入地下,而且有利于交通,把大量的人流吸引到地下,對中山路密集的人群將起到疏導作用。當然作為人防工程,還有減災、戰備等功能。在商業開發上,有利于經濟繁榮、解決就業!笔废脊庹f,這個項目正好可以與地上的北國商城形成一個好的商業氛圍,在客流量上絕對不成問題。項目建成后,預計可以解決8000多人的就業。
由于看好地下商業發展前景,建成后的建設大街地下商業城每平方米的價格初步定在了38000元,史霞光表示即使是這個價格與周邊省會城市比起來仍然十分低,將來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看好地下商業前景的不止史霞光。石門不夜城營銷策劃鄧軍表示,一個商業的好壞百分之五十以上取決于它的地段,地段好它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地段上來說,博物館屬于石家莊的地標,其地下停車位已做到了800個,把周邊的停車需求也考慮進來了。因此“不夜城”的商業投資前景絕對看好。此外,從商業環境上講,也正好可以與先天下形成一個商業氛圍,發展前途可以說不可估量。
“向下”是尋找生存空間的新方向
專家指出,城市是由地面、地上、地下三維空間協調擴展而成的。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健康發展,大力開發城市的地下空間對城市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能帶來無限商機。一般來說,城市依靠向邊緣地區擴展,會受到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制約和現行體制的限制。向高空發展,建高層、超高層建筑,修高架路和立交橋,又會加大城市空間密度。雖然地表電網密布,高樓林立,立交橋一里一個,但城市交通阻塞和人口擁擠問題卻不能徹底解決。因此,城市發展最明智的選擇是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在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從1863年英國倫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地鐵開始,國外地下空間的發展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從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發展到復雜的地下綜合體(地下街)再到地下城(與地下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相結合的地下街系統),地下建筑在舊城的改造再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下商業應改變以往柜臺的經營理念,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有特點才會有人流,才會有商機!苯ㄔO大街地下商業街負責人史霞光介紹,為了讓消費者逛起來不累,地下商街還將在舒適度上做足“功課”,創造最適合消費者的硬環境以及軟環境。據悉,該項目將打造最適合人們逛街的彩色人行道、立體綠化,體會到城市街頭的樂趣。
省會不少開發商也認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建設“集約型城市”的有效途徑,但地下空間開發與地上開發不同,開發地下空間具有不可逆性,一定要規劃好,做到地上地下無縫銜接。
市規劃設計院有關規劃專家也表示,地下空間開發特別需要規劃。它不像地面,地面開發不好你可以拆掉,但如果地下開發不好你只能填上,那可是不得了的事兒。所以一般講,地下空間更需要規劃好,否則就要吃苦頭。
國外的城市地下空間
與舊城改造及歷史文化建筑擴建相隨,在北美,西歐及日本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大型地下公共建筑:有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會議中心、展覽中心以及體育館、音樂廳、大型實驗室等地下文化體育教育設施。地下建筑的內部空間環境質量,防災措施以及運營管理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地下空間利用從專項規劃入手,逐步形成系統的規劃。其中以地鐵規劃和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最為突出。一些地下空間利用較早和較為充分的國家,如北歐的芬蘭、瑞典、挪威和日本、加拿大等,正從城市中某個區域的綜合規劃走向整個城市和某些系統的綜合規劃。各個國家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了解其特色和經驗,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