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危機之下傳統外貿業務正在持續下滑,儼然是已進入嚴冬,為此,第四屆中國網上零售年會組委會專家指出,在未來,我國的整體外貿出口可能不會出現大幅增長,但基于互聯網的外貿小額批發及零售業務卻逆勢上漲,一部分有創新意識的企業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成熟運用,在砍掉整個貿易鏈條中冗余的中間商后,企業的利潤卻有望大幅提高。
傳統外貿出口業務面臨嚴峻困境
200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統計情況顯示我國外貿出口仍面臨巨大壓力。
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首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418億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904.5億美元,下降17.5%;進口513.4億美元,下降43.1%。1月份當月實現貿易順差391億美元,增長102%。眾多分析師認為,仍處于金融危機中的世界經濟將對我國外貿的演變構成直接影響。
考慮到加工貿易在外貿中占有較高比重,同時,不少即使未被列入加工貿易的出口品上游原材料和燃料也多需要進口,因此,“進口的超預期下滑,預示著未來出口將繼續疲軟!迸d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進出口增長之間互為因果,即出口快速增長帶動進口,進口快速增長推動出口。
5月,被視為我國外貿“風向標”的廣交會上,到會境外采購商比上屆減少9126人,下降5.2%。。進出口成交額為262.3億美元,比上屆減少53.2億美元,減幅為16.9%。
8月初,海關總署發布的數字顯示,7月份當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002.1億美元,同比下降19。4%。同期,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25.9%,進料加工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23.3%。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貿易流程不斷縮短
對于國際貿易形勢,第四屆中國網上零售年會組委會專家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貿易流程將不斷縮短,如圖所示:
國際貿易發展趨勢
如圖所示,在貿易流程中,流程較長,每增加一個中介,產品的價格都會提高一些,當產品最終達到國外消費者手中時,其價格往往比出廠價高出很多。
案例分析:一個鑰匙扣的價值路徑
這是億邦動力記者采訪到的一個義烏企業里發生的真實案例。經營小商品的陳先生有超過10年的外貿從業經驗。
一個鑰匙扣在國內售價1元人民幣,出口到澳大利亞售價是1澳元,約合5元人民幣。假設它的銷售終端是社區商場的精品店,那通常毛利率達到35%,其中分銷商毛利率20%,進口商毛利率15%。一般情況下,如果目標價格是1澳元,那么該零售終端的進貨價就是0.65澳元,分銷商進貨價為0.45澳元,進口商進貨價為0.35澳元(到岸價格含物流費用),這樣按照國際正常商務渠道利潤分配,廠家應得的價格應該是0.35澳元,合1.75元人民幣(到岸價格),減去所有的中間費用,這個鑰匙扣的出廠價格應約為1.65元人民幣/個。
而國內義烏小商品市場中,在銷售這個鑰匙扣的陳先生這里,出廠價為0.60元人民幣,因為是有品牌的產品,廠家會按照零售價的8折報價,客人還價在7折成交,也就是每個鑰匙扣出廠價格0.70元人民幣/個,國內物流商檢加0.10元,離岸價格0.80元,加上退稅,加0.09元,廠家實際出廠價格人民幣約0.89元/個。
撇開出口退稅的因素,本來廠家的出廠價格可以最低是1.65元,可實際上他的實際出廠價格還不到0.90元,中間相差0.95,幾乎是廠家出廠價格的1倍。
這個鑰匙扣的價值實現過程中,流通中介獲得了最大份額的價值,原因有幾點:1)國內的供應商必須通過這些國外進口商、代理商進入國外市場;2)國內供應商是通過國外進口商、代理商在了解國外市場的需求;3)國內供應商不完全具備向終端消費者營銷自己產品的意識和能力。
經營鑰匙扣的陳先生發現,如果自己能直接和國外的分銷商合作,即使讓對方的毛利率達到零售價的35%,那自己的出廠價也能提升到1.2元以上,這樣雙方的利潤都能高出20%以上。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由于流通環節較多,實際上,我們的工廠在其中只賺取了很小一部分利潤,大部分的利潤實際上是被國外的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賺取了,我們的企業辛辛苦苦的進行生產,獲得的利潤去少得可憐,這正如郎咸平的“產業鏈6+1”理論所述的情形。
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有一個“6+1”的產業鏈理論。他把整個產業鏈分成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七個部分。
他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價值最低且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制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而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
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他以芭比娃娃為例: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的零售價近10美元,在這個產業鏈里,中國只能得到1美元的價值,而且還給自身帶來了難以避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但美國人通過“6”,獲得了9倍的價值,而且這9倍的價值沒有污染、沒有浪費。
因此,郎咸平建議中國的企業在“6+1”中的“6”上作文章,使產業升級。
傳統來料加工類型外貿訂單的急劇下滑使得中國企業由逐步由產業鏈“6+1”中的“制造環節”向“零售”等其它環節進軍,并且加速了其轉型的速度。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外貿定單減少,但是利潤反而可逐步上升。
外貿B2C的機會:經濟危機加速傳統外貿商業壁壘的瓦解
金融危機來襲,使得境外銀行紛紛捏緊錢袋子,境外銀行縮減了對國外采購商的授信額度。使得這些進口商、貿易商的融資成本更高、條件更苛刻,他們對與中國供應商的結算原本采用銀行信用證結算方式的貿易,現在則要求改為賒銷(O/A)或遠期付款交單(D/P)結算方式,這種結算方式下出口商需占押資金并承擔進口商的信用風險。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國外采購商的采購行為,以及國內供應商的銷售行為都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大宗外貿雖然開始衰退,小宗外貿卻快速崛起。經濟危機加速了的個趨勢的變化。
根據美國海關及邊境巡邏署發布的數據,2008年,美國最大的3000家進口商所占的市場份額正在從往年穩定的73%下降到66%,而2008年,單次購買的進口商數量占到了45%。這意味著買家出于資金鏈和控制資金風險的考慮,將大額采購轉變為中小額采購,從集中采購轉變為零散采購的趨勢在出現,少數進口商統治進口市場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
與此對應的是,國內外貿出口商的行為也在發生變化。在這場外貿危機中,外貿批發及零售業務卻逆勢上漲,成為外貿出口寒冬中的一股暖流。比如由谷歌中國原首席戰略官郭去疾等人創辦的外貿B2C網站蘭亭集勢(lightinthebox.com)過去兩年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并于近期獲得風險投資,為業界一致看好。而一些生產型企業也自建外貿B2C網站,把自己的產品賣到全世界,在這個經濟寒冬中保持逆勢增長。
正是在以上大背景下,我們看到傳統商業壁壘的瓦解給了我們的企業一個直接面對終端市場的機會。這些變化就包括但不限于:1)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這使得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大大降低,使得我們擁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進入市場并參與國際競爭;2)物流的飛速發展,這就比如現在從中國寄往美國的國際快件的價格很低, 一個小東西的寄送費也就100元甚至不到100元, 速度非?欤灰2-3天,比美國當地的Local快件還要快!3)網上支付的高度發達,PayPal等網上支付工具使得現有的國際支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方便、安全,等等。
這些變化使我們的企業有機會突破單純的OEM加工模式,掌握銷售渠道,獲得終端客戶,獲取所有中間擊節的高額利潤!第四屆中國網上零售年會組委會專家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制造未來的外貿出路,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僅僅是作貼牌加工,在這次危機中,這類的企業死傷最多,中國廣大的中小制造企業需要由單純的制造走向中國品牌,隨著,消費者與制造商距離的縮短,品牌就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也是最大的利潤來源。希望,有一天,在美國消費者中可以朗朗上口中國的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