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烏克蘭最大的華商市場敖德薩七公里市場又發生了一起華商被綁架的案件。在交了5萬美元的贖金后,商人李麗(化名)被釋放回家。這已經是該市場最近兩年多來發生的第十起針對浙江籍華商的綁架案。
本報記者/嚴姍雋 見習記者/劉浩 發自烏克蘭敖德薩
失蹤48小時 贖金5萬美元
8月中旬的某天,在烏克蘭敖德薩七公里市場經商的浙江商人私下流傳著一個消息:“浙江籍商人李麗失蹤了!”
平時,李麗本該在下午2點左右到家,但是,家人等待了一天一夜也始終不見她的蹤影。找遍了所有親戚朋友,連續撥打手機,一直關機。
“是不是被綁架了?”李麗的家人在一分一秒中承受著煎熬。
就在第二天,一個陌生的北方口音的中國男子打來電話:“李麗在我們手上,交30萬美金,我們放人!否則……”李麗家人可怕的猜測終于得到驗證。
“30萬美元的現金,那有這么多錢啊?”在情況不明的前提下,李麗的家人選擇了跟綁匪談判。經過幾天的討價還價。最后,雙方以5萬美金的價格達成“收錢放人”的協議。
“他們居然大搖大擺上門收錢!”李麗的家人憤怒地告訴記者。綁匪的囂張,讓在敖德薩七公里市場經商的浙江商人怒不可遏卻又無可奈何。
佯裝查護照 “警察”騙上車
回到家中的李麗驚恐萬狀,那個被綁架的凌晨是她最不愿意提起的事情。
那天凌晨3點,李麗一個人出門。3點的小區安靜朦朧,就在李麗離家200米遠的地方,突然從一輛警車上跳下2個人,蒙著面。他們表示自己是特警,并要求李麗出示護照。
“在烏克蘭敖德薩,中國商人24小時被查護照是正常的事情,烏克蘭警方蒙面調查也不是沒有先例。像這樣的盤查,我已經遇到過幾十次了。”李麗告訴記者,兩個外國蒙面人問了幾個問題后說她的護照有問題,要跟他們到警車上去處理。
“當時,我想都沒有想就上了車。到了車上發現還有2個蒙面人。”
“警察”沒有“處理”李麗,而是直接點火開車,邊上的2個蒙面人則迅速用布蒙上李麗的眼睛,用實物堵住她的嘴巴……
接下來的事情,李麗不愿多說,但這段被綁架的經歷成了她記憶中永遠的痛。
出門像做賊 上班帶保鏢
李麗被綁架事件發生后,記者采訪了在烏克蘭從商十多年的林先生。 “當地浙商晚上回家后根本不敢出門。萬不得已出趟門,也是左顧右盼,像做賊似的。只有進入市場或者到了家,才感到安全些。”林先生告訴記者,由于語言、國家執法機關運行機制不同等原因,在烏克蘭的浙江商人總是缺乏安全感。有不少浙商索性聘請當地保安公司的保鏢,進行24小時貼身保護。
“曾經有一段時間,你時不時會在七公里市場上看到一個浙江商人身后緊跟著一個彪形大漢。但綁匪‘照綁不誤’,這不由得讓人懷疑保鏢或許是內鬼。”林先生說,“而且,本來你沒有事情,如果請了保鏢反而太招搖,更加引起綁匪的注意。于是,很多商人重新選擇了自我保護。”
自我保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幾個家族搬到郊區、選擇遠離中國人聚集區的地方居住;在國內外調查綁匪;及時互通信息,通過網絡建立聯系等。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綁架多次發生后,當地華商精神高度緊張。有幾個生意很好的商人迫于無奈選擇了回國或轉戰他國,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只能自己吃悶虧了。
2年10宗案 盛傳“黑名單”
據了解,在近2年敖德薩地區發生的10次綁架案中,1人失蹤、2人逃脫,其余全部是交了20萬美元才買回自由。這些被綁架的商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浙江人,而且都是市場上經濟實力雄厚的浙商。
“敖德薩七公里市場是烏克蘭也是黑海沿岸北部最大的華商批發市場。在灰色經濟比重大的烏克蘭,這個市場一直是當地警察騷擾、黑幫綁架的重點場所。很多綁架案都是當地人跟華人聯手,綁匪勒索金額從5萬到50萬美元不等。贖金的支付方式竟然大膽到直接匯款到他在中國的銀行賬號。” 林先生告訴記者,有一段時間,在敖德薩七公里市場曾流傳著一個“黑名單”,只要上名單的,必綁無疑。
事實一次一次地證明“黑名單”的確存在。就在李麗出事前幾個月,浙商王先生剛剛死里逃生,與李麗交付贖金不同,王先生是被親戚朋友解救出來的。
“烏克蘭之所以發生這么多的綁架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國商人容易露財;二是當地執法機關執法不力;三是眾多無法取得烏克蘭正常居留的華人,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以致綁匪逍遙法外,綁架愈演愈烈。”林先生無奈地搖了搖頭,“像這樣的綁架何時是個頭啊!”
相關新聞:烏克蘭版“一只螞蟻”
在俄羅斯的“一只螞蟻”( 切爾基佐沃)市場被封的當下,讓我們把目光向西南方稍稍挪一下——烏克蘭。
烏克蘭敖德薩,史稱“黑海明珠”。這里擁有黑海沿岸北部最大的華商批發市場,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市場內匯聚了2000多名華商,中國貨占全部貨物的60%以上。
本報記者/嚴姍雋 見習記者/劉浩 發自烏克蘭敖德薩
2000余華商匯集:黑海邊的“一只螞蟻”
烏克蘭邊境,靠近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站在黑海邊的敖德薩港遠遠望去,一艘艘集裝箱船排隊等待著入港卸貨。從敖德薩市區驅車15分鐘,約7公里,剛過橋,連綿的集裝箱堆砌起一望無際的“鋼鐵城”,這就是著名的敖德薩七公里市場。
這是一個可以與俄羅斯“一只螞蟻”媲美的外貿市場,輻射整個東歐和獨聯體國家的輕工產品貿易。市場由一個個集裝箱組成,縱橫交錯。為了便于管理,劃分成五六個區,每個區由數千集裝箱組成,分上下兩層,底層充當門面房,從事批發和零售業務,二層為倉庫。
“烏克蘭大約有4000多名華商,保守估計,這個市場就集中了大約2000余名華商。”烏克蘭華商林先生告訴記者,烏克蘭輕工商品嚴重依賴進口,美國、日本、韓國、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商品比中國貴幾倍,有的達到了十幾倍,商機就此出現。在這里闖天下的華人華商基本上是個體商販或民營合資企業主,江浙人居多。
稅法2500多部:避不開的灰色經濟
與俄羅斯切爾基佐沃市場相似,七公里市場也逃不開灰色經濟的陰影。
“這個市場的老板是一個烏克蘭人,與海關關長、政府要員有著盤根錯節的關系。中國商人通過當地中介公司運作,搞定一切通關手續。”同在敖德薩經商多年的于先生告訴記者,據他估算,這樣的灰色經濟大約占整個烏克蘭經濟的40%左右。
官方的數據稍好些。2009年7月8日,烏克蘭經濟部長達尼力申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受經濟危機影響,2009年上半年,灰色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08年的28%上升至32%,是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烏克蘭政府對此深感憂慮,經濟部門已著手制訂相關應對措施。”
“光從法律條文來看,各種稅收的相關法律法規大概有2500多部,可能比國內更完善。就拿灰色通關這件事情來說,所有的手續單純從文本上看,都是合法的。他們只是更善于鉆空子、找漏洞、托關系。”于先生這樣總結說。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烏克蘭納稅人協會的認同。該協會認為,烏克蘭灰色經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烏克蘭稅收體制政策多變、名目繁多,且其中相當一部分相互矛盾。
年入60萬美元:至少還能賺5年
“有人來的時候身上只有幾千美元,現在每年都有幾十個集裝箱的貨了。”林先生回想道,“我們既當老板又當打工仔,四處奔波,不過每月的收入也還不錯,好的時候有4000—5000美元。據說去年有個浙商,一年賣了300多個集裝箱的貨,光純利就是60多萬美元。”
干得辛苦,賺得不少,只是有時候還要提心吊膽,這是不少當地華商的心聲。
“警察也是灰色的。有些華商護照過期了,或者沒有居留證,塞點錢都能搞定。”同在烏克蘭敖德薩經商多年的于先生感慨道,這里華商賺的每分錢都有血有汗。
2年里,眼看著10多起綁架案在身邊發生,為什么還堅持在這里做生意?說起這點,林先生和于先生說了同樣一句話:“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根據烏克蘭官方統計,目前中國是烏克蘭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今年1-5月,烏克蘭對華出口7.1億美元,同比增長159.2%;自華進口8.9億美元,同比下降56.3%。
烏克蘭在2008年5月16日正式入世,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52個成員。隨之一些以前盛行的潛規則慢慢弱化。
據敖德薩華僑華人聯合會負責人彭先生說,現在當地集裝箱的清關已經較為正常,到岸海關申報費用一般為1萬至3萬美元。
“有錢賺,市場也比上世紀90年代規范多了。”林先生很有信心地告訴記者:“我覺得中烏兩國產品結構的互補性在10年之內不可能有很大變化,這里至少還有5年賺錢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