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秦皇島地處河北省東北部,南瀕渤海,北依燕山,東鄰遼寧,西近京津。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個城市區和撫寧、昌黎、盧龍、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全市有漢、滿、回、朝鮮、蒙古、壯等37個民族,總面積7812平方公里,人口270萬,其中市區人口70萬。
秦皇島地處河北省東北部,南瀕渤海,北依燕山,東鄰遼寧,西近京津。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個城市區和撫寧、昌黎、盧龍、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全市有漢、滿、回、朝鮮、蒙古、壯等37個民族,總面積7812平方公里,人口270萬,其中市區人口70萬。
★★城市概況
萬里長城猶如一條騰飛的巨龍,“龍頭”入海處,就是秦皇島。秦皇島,因公元前215年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東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
秦皇島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東經118°33'-119°51',北緯39°24'-40°37'。東北接遼寧省綏中縣,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南臨渤海。西南距石家莊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總面積7812.4平方千米。總人口277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駐海港區。郵編:066000。行政區劃代碼:130300。區號:0335。
★★悠久歷史
秦皇島歷史悠久,是中國惟一一個因皇帝名號而得名的城市。公元前21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第4次東巡,駐蹕于此,并派燕人盧生、方士韓終入海求仙,刻“碣石門辭”,秦皇島厥有其名。此后,漢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臨秦皇島。
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1898年,清光緒皇帝御批自行開埠建港,辟北戴河為旅游避暑區。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是月,在秦皇島建立秦榆市,秦榆市轄山海關辦事處、一區(現海港區鐵道南)、二區、三區(現海港區鐵道北東區、西區)、海濱區、上莊坨區。1949年3月山海關改為市,劃歸遼西省;同時,秦榆市改稱秦皇島市,為河北省省轄市。198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氣侯與旅游
秦皇島市的氣候類型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溫熱無酷暑,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漫長無嚴寒。轄區內地勢多變,但氣候影響不大,適宜旅游。2006年,市區全年平均氣溫11.2℃,平均最高24.9℃,最低零下4.3℃,全年降雨量551.7毫米。
秦皇島旅游業歷史悠久。“千古一帝”秦始皇曾在這里入海求仙,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曾在這里觀潮賦詩,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曾在這里望海抒懷,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不朽詩篇,令秦皇島名揚四海。
秦皇島旅游資源豐富,種類齊全,精品眾多,特色突出。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形成了以長城、濱海、生態為主要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全市旅游景區有40多個,其中,長城文化、海濱休閑度假、歷史尋蹤、觀鳥旅游、名人別墅、山地觀光、海洋科普、國家地質公園、體育旅游、工業旅游等多種精品旅游線路和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海關長城節、孟姜女廟會、望海大會、昌黎干紅葡萄酒節等旅游節慶活動備受國內外游客青睞。
秦皇島旅游接待能力強。目前,全市有四星級賓館4家,三星級賓館20家,酒店、休療養院、招待所等各種接待單位2000余家,總床位18萬張。有旅行社66家。旅游從業人員10萬余人。近年來,旅游業已成為秦皇島市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02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800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3.3萬人次。旅游社會收入達40.5億元,旅游創匯6372萬美元。
★★自然資源
秦皇島市礦產、海洋、動物、農林資源豐富,素有“萬兩黃金”縣(礦產)、“四大觀鳥基地”(鳥類)、“中國葡萄之鄉”、“中國蘋果之鄉”和“中國大櫻桃之鄉”等美稱。
秦皇島市境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種類較為齊全。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56種,已開發利用的26種,已探明儲量的22種。優勢礦種有金、鐵、水泥灰巖及非金屬建材,其中鐵礦規模較大,儲量達27515萬噸,水泥灰巖儲量達7.5億噸,玻璃用白云巖1.5億噸,青龍滿族自治縣為中國“萬兩黃金”縣之一。
秦皇島海區地處渤海西部,遼東灣兩翼。海岸線東起山海關金絲河口,西止昌黎縣灤河口,總長126.4公里。所轄海區15米等深線海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全市現有捕撈作業漁場1萬平方公里,有適宜發展養殖的淺海80萬畝,灘涂2萬畝。
秦皇島地區的動物區系屬溫帶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是遷徙動物途經地與停留地,尤其是候鳥遷徙的必經地,動物資源比較豐富,共有陸棲脊椎動物4綱29目85科417種,其中候鳥有369種,被譽為世界“四大觀鳥基地”之一。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鳥類有白鸛、白鶴、金雕、丹頂鶴等7種,國家二類保護鳥類54種,省級保護鳥類28種;其它省級保護動物6種。
秦皇島市山區屬燕山山脈東段,山區植被完好,有廣闊林區。主要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側柏、櫟樹、山楊等20余種。林業用地435951公頃,有林地面積267664公頃,森林覆蓋率34.45%,在全省列第二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有林地構成中,經濟林111626公頃,用材林23972公頃,防護林125811公頃,特用林6255公頃。現有國營林場6個(海濱、渤海、團林、都山、老嶺、山海關),總經營面積48.82萬畝,有林地面積20.54萬畝。全市果樹種植面積達105萬畝,其中,2004年發展優新果樹面積66.7萬畝。昌黎、撫寧、青龍三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昌黎、青龍兩縣及山海關區還被國家林業局分別授予“中國葡萄之鄉”、“中國蘋果之鄉”和“中國大櫻桃之鄉”的稱號。
★★經濟概況
工業:秦皇島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基礎雄厚、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五大支柱產業為: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為主的建材工業;以鋼材、鋁材為主的金屬壓延工業;以復合肥為主的化學工業;以汽車配件、鐵路道岔鋼梁鋼結構、電子產品為主的機電工業;以果酒、啤酒、糧食加工為主的食品飲料工業。主要工業產品有1000多種。耀華玻璃集團公司、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山海關船廠、渤海鋁業有限公司、戴卡輪轂有限公司、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金海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鵬泰面粉有限公司、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淺野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農業:秦皇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具有明顯的寒暑交替,常年無霜期175-185天,年平均氣溫10.5°C,年平均降水量736.3mm,年光照時數2796小時,適合大宗作物生長繁育。境內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8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3條,有較大面積的沖積平原,境內10米以下有充足的地下水,水源充足。
耕地面積293萬畝,以棕壤褐土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72.7%。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甘薯、花生等。林果資源有蘋果、梨、葡萄、山楂、水蜜桃、板栗、核桃等。境內海岸線長126.4公里,6萬畝沿海灘涂和20萬畝淺海為發展水產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水產品生產分為海水捕撈、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三大類。全市農業人口190多萬,人均耕地1.1畝。
近年來,秦皇島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實施市場、龍頭、能人、科技帶動,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初步形成了三大成果:一是特色主導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已建成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農業特色產業10個,即肉雞、釀酒葡萄、糧油加工、玉米淀粉、海洋水產、甘薯、生豬、蔬菜、牛羊、果品,其中前8個產業年產值超10億元,前6個產業的規模在河北省名列前茅。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不斷增強。已建成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5家,其中億元以上的9家,10億元以上的2家(秦皇島正大有限公司、驪驊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驪驊、華夏、地王、野力、集發、海陽農產品批發市場7家企業被命名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三是農產品加工強市的目標正在形成。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糧油加工轉化能力達335萬噸,是全市糧油產量的3倍多。
商貿業:秦皇島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地處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和環渤海經濟區的中間地帶,是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舉世聞名的秦皇島港是中國北方天然不凍不淤良港,以能源輸出為主,兼營雜貨和集裝箱,年吞吐量過億噸,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經常性貿易往來,躋身世界大港行列。
★★對外開放
秦皇島市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投資環境“40優”城市、“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港口、機場、鐵路、公路、高速公路及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投資硬環境日臻完善。同時,為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盡快與國際接軌,秦皇島市在投資政策、機構建設和服務措施等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大力優化投資軟環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環境的若干規定》等文件;成立了行政審批中心,提高了辦事效率,大大方便了投資者;專門成立了“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和“社會服務承諾投訴中心”,依法行政,強化服務意識,使投資軟環境不斷優化。迄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秦皇島投資興業,累計批準利用外資項目10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17多億美元,引進省外資金100多億人民幣。
★★科教文化
秦皇島是一個極具發展活力的城市。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39億元。全市教育、科研事業蓬勃發展。有全國重點大學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等10余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5萬人。擁有玻璃設計研究院、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視聽機械研究所等國家部屬科研單位8家,民辦科研機構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