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紡織服裝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衣行業一直保持著持續穩定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內衣的時尚性、舒適性和功能性也越來越得到消費者的關注,同時每年多達數十次的內衣展會也一度給業內以及普通消費者帶來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展示。但是近幾年來,內衣展會的規模數量雖然與日俱增,但是并不是每一場展會都既叫好又叫座。
在中國,內衣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產業,與此相伴隨的專業展會,卻并沒有伴隨著內衣行業的迅猛發展逐步成熟壯大起來,相反地,每年幾十場的專業內衣展會似乎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走向蕭條,至少展會期間的人頭攢動的景象已經難覓蹤影。
內衣展會由盛轉衰
2004年3月的上海中針會,展館內可是人如潮涌、參展商發給觀眾的資料袋大得足足可以把一個人裝進去拎起來,南極人、北極絨、婷美、三槍、康奈等幾大豪門的聯袂演出,展會規模、氣勢、影響可以說是史無前例,轉眼幾年過去,中針會無論從參展規模、品牌,還是人氣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從2006年開始,愛慕、歐迪芬等大牌也開始在眾多展會上難覓蹤影,在加上水中花、安莉芳等一線領軍企業的隱退,更是給許多標榜專業的內衣展會當頭棒喝。回頭看看2007年,行業第一大展會中針會,內衣行業參展商數量、展示面積、參觀人數皆因舉辦地點、場地限制等原因比往屆下降;第2屆深圳內衣展的人氣火熱了一個上午就開始淡了下來;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也曾一度出現了參展人員人數多于觀眾的尷尬現象;同年9月份,每年秋季舉行的“中國針棉織品交易會”這個名稱不見了,更名為“中國國際針紡織品博覽會暨中國國際飯店用紡織品博覽會”;進入2008年,頗受國內外矚目的“中針會”以及廣交會期間的紡織服裝展會,其蕭條的現狀更是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展會招商效果不甚明顯
一個展會是否成功,需要從參展企業規模、檔次、數量、專業觀眾數量等幾方面綜合衡量。隨著產業和品牌的進一步成熟,早在幾年前,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大中城市舉辦的數十次內衣展,其場面大多是不熱不冷,迎來的或許只是噓聲一片。
中國的內衣產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其中以廣東以及江浙地帶為主,而成都和北京等雖是重點城市,但卻沒有明顯內衣產業或加工集群。現在的內衣展會太多了,除去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較大型展會外,在義烏、佛山、深圳、海寧、泉州等內衣集散地常可以見到各類中小型內衣展會。內衣展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對于行內人士來說,很多都已經看得麻木。行業圈子就這么大,這么多展會的舉辦,既分流了專業人群,也沖淡了參展的欲望。更何況要參加一個象樣的展會,對于廠家來說,往往要付出一筆不菲的費用。雖然參展也有一定的宣傳效果,但總的投入產出比顯然不很理想。對于內衣企業而言,一個展會甚至有可能花掉有的企業一年的宣傳費用。所以,有些廠家即使想參加,也是有心無力。
“現在的內衣展會太多了,很多有經驗的大公司知道怎么樣有選擇地參加,而很多我們這樣的剛開始作的小品牌,不知道從何入手,每年這么多的展會,根本跑不過來,有精力還不如做做貼牌或者自己招商。”廣東某內衣品牌老板如是說。
專業性頗受質疑
2006年義烏舉辦針織博覽會,場面頗顯蕭條與冷清,以至于后續的展會不得不改弦更張;廣州某展覽公司信誓旦旦籌備廣州國際時尚品牌內衣展,結果其計劃因招商艱難而半途夭折;2007年,首屆四川成都國際品牌內衣展覽會在開展前日,內衣參展商千里迢迢趕到卻只見到十來家企業,作為此展覽會的承辦公司全部人去樓空,眾多品牌企業準備在中國西部打開大好市場的希望一度落空;同年10月底在上海舉行的第3屆上海國際時尚內衣展,盡管媒體在吹噓展會如何地成功,但我們看到的是國際知名品牌參展少了,國內絕大部分內衣經銷商也并不了解這個展會詳細情況。內衣展會的連續叫好不叫座,讓2008年的同類展會同樣處于難以維繼的尷尬境地。
北方某內衣品牌老板李紅彬曾向記者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千里迢迢從東北到廣東參加某國際內衣博覽會,本以為這是一次專業性極強的展覽會,是一次推廣產品的大好機會,但是到達展館簽到的時候才發現是一個五花八門的展會“大拼盤”,四五個相關不相關的展會摻雜在一起舉辦,場面較冷清,參觀的人數更是屈指可數。他說:“內衣雖然是個傳統產業,但是近幾年來也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變化,很多展會都想分一杯羹,這也就導致了內衣專業展會不專業,國際展會不國際。即便以后有好的展會,我們也得考慮會不會還參加了。這樣的展會不僅浪費資金、精力,同時也浪費感情。”
不少內衣品牌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展覽會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承辦單位的策劃與招商能力。“展覽公司如果有相當的策劃與招商能力,這就意味著展覽會成功了一半。國外多數展會以及國內有影響的展會都是與德國、新加坡等國外大型展覽公司合作的,因為這些展覽公司具備強大的策劃和招商能力;而承辦中國內衣專業展會的展覽公司多數是中小型企業,策劃與招商能力還相當薄弱。因此,目前要舉辦一個相當成功的展會還有相當的難度。”國內某知名內衣品牌負責人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