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將過,莫斯科切爾基佐沃市場關閉的余波仍愈演愈烈——6萬多戶華商、15億美元的貨值,以及溫州數百家大大小小的鞋廠、襪廠和流水線的工人們;損失極大,打擊極深。據透露,多位高層領導都對事件表示關心,這也是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急率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赴莫斯科磋商的動因。
最新消息,7月29日莫斯科市政府商業和市場局擬與俄羅斯中國總商會及華商代表見面,就貨物運出、存放和銷售及部分人員安置等問題進行磋商。
在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的記憶中,這已是中國商品在俄羅斯第22次遇到查封問題了。為什么中國商人在俄羅斯屢屢受困?存在了二十年的“灰色清關”背后有著怎樣的黑幕?本報記者深入采訪后,結論只有一個:痛定思痛,中俄民間貿易已到了必須改變思路的時候。
小樂剛搬家。他原來租住的地方在莫斯科ACT市場的一個倉庫旁邊,大部分租客都是在莫斯科做生意的中國人。“移民局遣返了一百多名中國人,這幾天連門都不敢出。”他說,“警察到處抓中國人,抓到就要給一萬盧布,不然就遣返,這兩天都要兩萬盧布了。”
小樂其實持有合法的簽證,但在“阿蒙”(警察)的面前,合法的證件并不管用。
花三十萬買攤位次日被關閉
在俄羅斯做生意的中國人主要來自溫州、福建、黑龍江,其中以溫州人最多,因此受打擊也最重。
謝榕芳氣憤難平,“溫州的貨品出口到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有在俄羅斯遇到這種問題。灰色清關是俄羅斯自身的腐敗造成的,卻讓中國商人來承擔。為什么不對海關官員進行處理,卻讓華商成為替罪羔羊?”
小樂工作的地方是近日成為焦點的“切爾基佐沃市場”,老板是俄羅斯富豪伊斯梅洛夫,華商用其名字的諧音“一只螞蟻”來做昵稱。
現年52歲的伊斯梅洛夫有資產6億美元,在美國《福布斯》俄羅斯富豪榜中排名第61位。他最近制造的轟動新聞是花了近14億美元在土耳其建造了一家超豪華飯店,開業當天在現場狂撒“美元雨”,共計用掉6100萬美元。
小樂是福建樂清人,在“一只螞蟻”市場的老太陽區集結了眾多的福建商人,主要賣皮大衣。這是俄羅斯乃至東歐最大的批發市場,小樂說一年來他都沒能走個遍。與國內批發市場最大的不同是,這里的檔口都由一個個集裝箱改裝而成,華商是最早的開拓者。“箱里全部放貨,每天早晨,把樣品掛出去,晚上收進來,環境相當差。”
但這個市場的輻射力可達整個東歐,“烏克蘭的客商也來進貨,平時還有一些莫斯科市民來買單件的皮衣,我們就在批發價上加上三四十美元給他。”
7月份是皮貨的最淡季,“一般一天也就賣個十來件。最高峰的九、十月份,一天可以賣一兩百件吧。”
市場突然關閉,更給了他們一大悶棍。“所有的貨都壓在里面了,一開始是檢察院出面,來了個書面通知,后來又補了一個通知說是因為環境衛生問題暫時關閉90天。”
“店鋪里的貨是小數,倉庫里的貨也全都壓在里面了。”據初步統計,高達21億美元的貨物被扣押。“我有個老鄉,6月28日買了一個集裝箱的終生使用費,花了三十多萬元人民幣,沒想到29日市場就關門了,錢全打了水漂,真慘啊。”
小樂說,“我們對市場不抱希望,但想把貨拿出來賣掉,然后回來。”
同小樂一樣,很多華商都是每家留一兩個人照看,其他人陸續啟程回國。近日,俄羅斯飛北京、上海的機票價格開始大幅上漲。
據謝榕芳介紹,這次有一萬多個貨柜被封,其中八九成都是溫州的鞋襪。據初步統計,21億美元貨物中有15億是浙江商人的。溫州商人上報的損失超過8億美元,浦江商人、諸暨商人、臺州商人各有超過1億美元的損失。
這并不是第一次華商在俄羅斯遇到查封。“去年9月11日那次,僅浙江就有7000個集裝箱的貨物被查扣,當即造成溫州105家企業停產。這一次損失將更大。”
陳亮生的公司在去年,有200萬元人民幣的貨物被查封。直到今天,他仍然沒有得到任何有關被扣物品的消息。當時俄羅斯總檢察院稱沒收了22個集裝箱的走私貨,主要是兒童商品,包括服裝和鞋子;并表示,“經過鑒定查明,這些商品都是無法使用的,而且對兒童身體健康有害”,將進行銷毀。雖然有中國政府高層出面為該批貨物說情,但商人們并沒有等來好消息。
在查扣風波后,俄羅斯通過法律禁止外國人進行自由市場零售貿易,并有消息稱切爾基佐沃將因此關閉。隨后中國商人采取了“雇傭俄羅斯售貨員”,或“以俄羅斯人名義”租柜臺的辦法繼續做生意。
疑與打擊俄寡頭勢力有關
在俄華商屢受打擊的根源是“灰色清關”——二十年前,當來自溫州、福建和東北的第一批中國商人帶著廉價的鞋襪衣服,遠赴莫斯科開辟這個輕工業品極度缺乏的市場時,“灰色清關”這個毒瘤已伴生并持續到今天。
伊斯梅洛夫正是通過這一方式,吸引中國數萬商人走進切爾基佐沃市場,積累起不菲的財富。
“俄羅斯海關部門猖狂的腐敗現象,是灰色清關的癥結所在。”黑龍江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宿豐林認為。
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日用品匱乏,急需從中國進口大量便宜貨。但礙于海關清關手續煩瑣,俄羅斯海關委員會允許清關公司為貨主代辦進口業務。這類公司通常由俄羅斯人合法注冊,向在俄華商提供“包機保稅”的一站式清關服務。清關公司在接受中國民間商人委托后,與海關官員聯手,將整架飛機的貨物以包裹托運的形式清關。
“之所以稱其為灰色清關,是因為這類清關公司的清關方式陰暗重重,表面上是為中國民間商人提供簡化的貨物清關服務,實際上清關公司并不能向在俄華商提供任何稅務單據證明。他們通常以‘高稅低報’的手段,勾結海關官員,以低于法定關稅水平的價錢將貨物運入俄羅斯市場。最終,在俄華商不但需要付給清關公司一筆不菲的清關費用,收到的貨物還是沒有完稅證明的‘黑貨’,隨時面臨被俄稅務警察沒收的窘迫。”宿豐林說。
俄方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俄羅斯居民每年消費2.3億~2.5億雙鞋,其中大部分產品是以“灰色清關”方式進口的中國鞋,數量約為1.5億雙;正規完稅進口的鞋子不過8000萬雙。
宿豐林認為:“由俄羅斯人注冊成立的清關公司,一是解決了在俄華商的語言問題,二是為在俄華商簡化了通關手續。雖然清關公司并未解決貨物的完稅問題,但憑借語言優勢與人際資源,足以吸引急于向俄輸入商品的民間商人。”
“華商為了避稅,降低成本,不惜冒著貨物被查抄的風險,花錢委托灰色清關代理貨物通關業務。清關公司為求從中牟取最大利益,與俄海關腐敗官員暗中勾結,將貨值低報、瞞報或改變貨物品名,從中與俄海關腐敗分子瓜分中間差價。”
謝榕芳難以認同這一點。“華商通過灰色清關付的費用并不比白關低,最關鍵的是海關腐敗人員給白關這條路設置了重重障礙。”
“所有華商都希望可以正規清關,那么以后也不怕政府以灰色清關為借口對貨物進行查封。但所有中國貨物都正規清關會損害俄羅斯海關官僚的額外收入,他們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小樂說。
雖然華商花了更多的錢,但在俄羅斯政府的眼中,“灰色清關”就是走私;加上幕后是伊斯梅洛夫——這個被普京重點打擊削弱的寡頭勢力。俄羅斯有媒體認為,普京這次出手,針對的正是 “灰色清關”背后高調的伊斯梅洛夫。
干脆清理“灰關”出口半成品
在今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灰色清關”給俄羅斯帶來的問題更加凸顯。普京解決“灰色清關”的決心,顯然并不會因為俄羅斯已經出現的皮鞋漲價而動搖。
專家認為,這也許是一個契機,讓中國商人可以痛定思痛,重新走一條中俄貿易的合法大道。
“中俄民間貿易到了改變思路的時候,雙方要進行協商,共同清理整治清關公司。”宿豐林說。
據俄新社的消息,目前許多華商把眼光轉向莫斯科的其他大市場——還在3周之前,位于柳布利諾的“莫斯科”貿易中心的管理人員還對大片空閑場地束手無策:整個商貿中心只有2/3的面積被出租。但切爾基佐沃市場關閉后,中國人突然涌向這里,且“一天之內就占了1200個攤位”。報道稱,“莫斯科商貿中心的攤位租賃價瞬間翻倍。”
但轉移陣地只能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道。
謝榕芳說,事實上從2005年之后,溫州鞋革工業協會已開始研究如何改變灰色清關的現狀。2006年,溫州康奈集團聯合黑龍江吉信集團投資20億元,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興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經貿合作區。
到目前為止已經簽訂入區的企業有7家。在這里生產的溫州商人算出一筆賬:一雙皮鞋從溫州到莫斯科市場,灰色清關成本為5美元,而用半成品在園區加工成本才1美元,一雙鞋能節約4美元。還有一個好處是,由于這些商品都可以打上俄羅斯制造的標志,因此又可以免去一定比例的交易稅收。
于是,鞋底、鞋面、鞋帶這些半成品在溫州被裝進集裝箱,整箱整箱地搬上重型卡車,然后沿著中國境內的高速公路一直北上——在黑龍江的中俄邊境關口支付一筆清關費用后,這些皮鞋半成品出現在經濟貿易合作區內,中國的工人已經在流水線上等待了。
謝榕芳介紹說:“考慮到烏蘇里斯克離莫斯科有著三千公里的漫長路程,去年11月,溫州四家企業投資聯合建立了一個新的對外貿易服務平臺。在俄羅斯成立報關公司、銷售公司、進出口公司,聘請俄羅斯的法律顧問、會計和銷售人員。”
從今年4月~6月,已有49個貨柜從這個白色平臺上進入俄羅斯市場。雖然相對于溫州一年4.8億美元的對俄貿易額,這些貨柜僅占1%,但畢竟已是良好的起步。
現場對話
“灰關”費用比正規貴四成
在俄羅斯經商的中國人到底處于什么樣的生活狀況?在莫斯科做了一年生意的小樂說,“現在就希望把貨拿出來,然后回家,箱子不管了。估計市場重開的希望不大。”
在俄經商最初像“走鬼”
記者:聽說,現在可以進入市場去取部分貨了,是這樣嗎?
小樂:要給錢,以前進入市場一次是2萬盧布,現在漲到三四萬盧布。
記者:你們在俄做生意應當是家族式的吧?
小樂:是的。一個來莫斯科了,生意做得不錯了,就從國內找一個人過來幫忙,一兩年后這個人又跳出去自己做,所以單我們福清人在老太陽就占了11~16區。
記者:這些年的生意怎么樣呢?
小樂:總體來說,有虧錢的,也有賺了三四十萬美元的,都有。
記者:華商應當是俄羅斯批發市場的第一批生意人吧?
小樂:是的,后來還有越南人。最開始的時候,國內廠家把貨運到俄羅斯,放在某個樓里,然后我們就接了一個小小的車子去那兒買一些貨,再拿到地鐵口、體育廣場之類的地方去賣。有點像國內的“走鬼”。
在俄經商要對付腐敗
記者:你們為什么選擇灰色清關呢?是更便宜嗎?
小樂:灰色清關的費用比正規清關貴多了,大約貴40%。在灰關存在的同時,他們故意讓正規清關的速度變慢,比如說夏季的貨冬季才能到。所以我們不得不選擇灰關。
記者:很不容易?
小樂:比如說俄國人來我們批發市場買衣服吧,他買了一件,然后帶回家;但是第二天他拿來,說衣服是壞的。我們的皮衣都怕刮,所以零售的時候我們會要求他們檢查清楚;但是很多時候,他們自己帶回家刮壞了,都拿來換或退。有的都買了一個月了,還拿來換。我們不肯,他們就會叫來保安,必須換,不然就查封交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