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夜市,集聚人氣。這對普通商場來說,早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對輕紡城的專業市場來說,卻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前不久,輕紡城東升路市場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突發奇想”,意欲開歷史先河,開設夜市。
“像商場一樣,早上8點開門,晚上9點打烊,你看可行不可行?”東升路市場有限公司在B區開展關于開設夜市的民意調查,一下子在市場經營戶中“炸開了鍋”:有的說,好,現在許多客商,尤其是外商,白天黑夜顛倒,設夜市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少人則提出不同意見,有必要嗎,若真是可行,之前怎么沒人敢嘗試。
市場公司副總徐立新盤算了一下:開設夜市,對市場公司來說,主要是管理上的難度,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精力;但是,輕紡城市場目前尚沒有一家市場開設夜市的,如果東升路市場夜市開起來,勢必能滿足不少喜歡夜間工作的客商需求,而只要能促進整個市場繁榮興旺,管理上的難度又算得上什么呢?
放眼全國紡織品專業市場,開設夜市,尚無先例。因而,市場里出現兩種不同聲音,“支持者”稱,眼前市場生意還是清淡了些,開設夜市,與別的市場錯時競爭,能帶動市場人氣,自己一定積極響應,堅守崗位。而另一部分則表現得模棱兩可,對夜市不抱太多希望,但如果市場公司要求開,我們予以配合。
到底可行不可行,誰都不能太早下定論––徐立新想了又想,對紡織品專業市場開設夜市,躍躍欲試:總要有人第一個吃螃蟹吧!人氣!只要能集聚人氣,就值得一試!
有人建議柯北服裝市場嘗試夜市
不但能方便上班族購物
更能帶動“夜柯橋”向柯北延伸
“如果服裝服飾市場晚上也開張的話,我們就去那兒逛逛。”在輕紡城北市場一門市部工作的羅小姐,一直沒有機會逛服裝服飾市場––市場“上班”的時候她在上班,她下班的時候市場也“下班”了。其實服裝服飾市場就是一個大型服裝商場,可以嘗試開夜市的。
服裝服飾專業市場經營戶朱小姐,市場下午4點半打烊,而她每次都要延時到6點。因為這時,她的許多客戶才乘興而來。“想想我們自己好了,平時白天都忙于工作,下了班才有時間逛商場購物,這個時候的生意當然不能錯過了。”朱小姐告訴記者,她基本上每天都延遲下班,告訴客人自己會等他們過來,這也使得她比其他店鋪擁有更多的顧客。
服裝服飾市場是柯橋最大的服裝服飾家紡專業市場,其產品包括男裝、女裝、鞋帽、皮革及家紡產品,其中不乏國內一、二線服裝品牌。當初市場定位客戶對象主要為柯橋及其周邊的市民,因而也有人稱,柯橋的杭州大廈和柯北服裝服飾市場相繼開起來后,柯橋服裝零售業,低、中、高三個層面都齊了,人們購買服裝,基本上不用再跑更遠的地方了。
相比杭州大廈和老服裝服飾市場,柯北服裝服飾市場盡管擁有的品牌并不顯少,購物環境也較好,然而,卻因缺乏地理優勢,相對人氣較弱。朱小姐認為,如果車輛等相關配套設施跟進,加強老城區和柯北新城的聯系,使兩個區域增加互動,服裝服飾市場的人氣將更旺,長此以往,能帶動夜柯橋的人氣向柯北新城延伸。
柯橋有多少專業市場可以做夜市文章
輕紡城東升路市場意欲開夜市,引發了不同層面的思考,集聚市場人氣,集聚柯橋人氣,輕紡城,有多少專業市場可以做夜市文章?
人氣––不但東升路市場需要人氣,整個柯橋也需要人氣!家住柯橋鏡水苑的陶女士認為,人氣是可以培育的,據她回憶:16年前,她在柯橋最早的一家大型商場工作,那時候,柯橋市民沒有晚上購物的習慣,一到夜間,柯橋街頭到處冷冷清清。那一年商場首次嘗試開設夜市,每周兩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首日夜市開張,人們蜂擁而至,當晚商場的銷售竟超過白天。
同樣的現象在幾年后重演,笛揚路商業步行街建成后,其周邊所有的超市和商場,天天開夜市。夜市不但給整條步行街帶來了人氣,還給整個柯橋帶來了人氣,一到晚上,步行街上燈火通明,人流如織,人氣遠遠超過白天。再放眼柯北新城,夜間人氣最旺的地方,就是開設夜市的華聯商貿城一帶。陶女士認為,夜市能集聚人氣,只要條件具備,專業市場開設夜市,值得嘗試,尤其是以零售為主的服裝服飾市場,其實質就是一個商場,開設夜市,不但能讓市場本身繁榮,還可以帶動柯北新城的人氣。
記者在網上拋出話題,有多少專業市場可以開設夜市?輕紡城市場內不少經營戶談到:開設夜市,對傳統市場區域設施較陳舊的專業市場來說,存在消防、治安等安全管理方面的難度,但是升級改造后的專業市場,無論是傳統區域還是柯北新城區的,硬件設施并不落后于商場,集展示、洽談、貿易于一體,且實行刷卡交易,開設夜市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礙。而且,個別專業市場開設夜市,可以避開上下班交通高峰期,減輕交通壓力。
如果東升路市場可以開夜市,那么東升路上的其他市場以及聯合市場呢?網友smile談到,只要有生意,就不用擔心經營戶提前打烊。而且運河南面的這些專業市場,位于104國道邊,如開設夜市,一到了晚上市場內燈火通明,從過往的火車、汽車上看過去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無聲宣傳,可以改變夜柯橋冷冷清清的印象,既能集聚市場人氣,又能集聚柯橋人氣,可以嘗試著做做“夜文章”。 陶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