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舞臺從來就不乏主角,有人粉墨登場就有人黯然落寞。這不是一場戰爭,卻彌漫著博弈的味道。
2008年,中國經濟步入而立,卻遭受了從未有過的考驗,而在這一年中,中國的企業家們也在經歷著各種跌宕的人生。有人財富縮水,有人放棄生命,也有人依然成就偉大,我們無法去預知未來,唯有在現世的精彩中體味人生哲學。
得意與失意之間,記錄的是中國商業走過的又一年。
得意榜
TOP 1 李寧 一切皆有可能
得意指數:★★★★★
體操王子、商界奇才、圣火英雄……當這些疊加在一個人的身上,簡直是個天方夜譚。可事情就是這么自然而然,空前絕后的發生在李寧的身上了,就像那句廣告詞所說的一樣,“一切皆有可能”。不過,仔細琢磨琢磨,體育明星那么多,財富明星那么多,為什么會是李寧?其實金牌的數量或者財富數量并非要素,對事業窮其一生的追求才是洗盡浮華的成功。
TOP 2 劉永行 退潮之后見首富
得意指數:★★★★☆
在牛市經濟的大潮中,誰沒有穿褲衩不是那么好分辨,但潮退之后才是真正見分曉的時候。13年前,劉永行就到達過財富榜的巔峰,而這一次問鼎首富則很好的印證了中國人很喜歡的那句老話:“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2008年,劉永行不但避開了金融風暴,還增值了身家資產。但要看到,在以財富數量論英雄的時代里,他對財富的理性認知和積極的財富觀念才是他笑到最后的原因。
TOP 3 朱新禮 養兒賣豬論
得意指數:★★★★
朱新禮說,和可口可樂簽約后,他找了個山溝把自己關起來,頭三天感覺很木,三天過后,他總結到:賣匯源果汁是個“皆有大益”的事兒。2004年達能就上門求購過,但朱新禮還是等到了更好的時機,至少從25億美元的價錢上來說是成功的,而且老朱還留了一手,他還掌握著果園成產基地等資產。“養兒”或是“賣豬”說到底都是商業上的事,還是要用“企業家的思維”去處理。
TOP 4 王傳福 股神下注比亞迪
得意指數:★★★★
當巨無霸通用汽車搖搖欲墜的時候,喜歡擺弄傳統大公司的股神巴菲特卻大把下注在國際市場上還名不見經傳的比亞迪。不管78歲的巴翁是想短炒一把,還是改了口味,或者秀逗了,這對于王傳福來說都可以大賺上一筆,至少人們開始側目于這家造電池又造汽車的企業了。不過,要想實現“超越豐田”的這句“玩笑話”,王傳福恐怕還得給比亞迪先多加加油。
TOP 5 馬化騰 企鵝兇猛
得意指數:★★★★
誰是全中國最會聊天的人?當然是馬化騰了,別人聊天就算狠著聊也不過是嘴腫,而他卻能硬是聊出脹破荷包的生產力來;誰是互聯網中最兇猛的動物?當然是企鵝了,得小心那個在電腦里忽閃忽閃貌似可愛的小企鵝,現在它正胃口大開,幾乎每年都在翻倍的長大。事實上,在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無論是公司市值還是營收,馬化騰的小企鵝早已穩坐“一哥”的位置了。
TOP 6 彭小峰 變現白日夢
得意指數:★★★★
原來做白日夢也可以創造這樣的財富奇跡。2008年金融危機對很多企業家來說是場災難,但對彭小峰來說卻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因為原材料成本的暴跌使“光伏發電成本很可能提前與傳統發電成本接軌”,而這也意味著江西賽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保持著以“超越光速”的速度來累積財富,可要知道現在的彭小峰已經是中國最年輕的百億富翁,也是中國新能源領域的首富了。
TOP 7 潘石屹 眾人皆醉獨他醒
得意指數:★★★☆
如果沒有商業野心,不去做房蟲兒,潘石屹或許會是個很有范兒的天橋說書匠。這話并無貶義,圈里圈外的人都愛聽他抖“包袱”,少了他怕是冷清了不少。比如今年,大家都勒緊褲帶,拼命甩賣房子往兜里劃拉錢的時候,潘石屹卻跳出來說要漲價,明擺著是砸其他人的“卦”,誰都知道金融危機沒把搞商業地產的潘石屹咋地,但也沒辦法,人家正攥著大把票子準備“點兵點將”呢。
TOP 8 史玉柱 巨人的征途
得意指數:★★★☆
傳言史玉柱喜歡在砍伐殺戮的網絡游戲中窺視人性的弱點,然后將這些人性的弱點變成自己獵錢的武器。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因為他總能把并不值錢的玩意兒賣給別人,賺個盆滿缽滿。不管怎樣,史玉柱還是通過保健品和網絡游戲不但東山再起,而且更加風生水起。盡管,今年網絡游戲市場出現大幅下滑,但據說史玉柱手里還有超過50億的現金等著為巨人的征途鋪路呢。
TOP 9 蔡衍明 米果托拉斯的游戲
得意指數:★★★
200多天,個人舉債8.5億美元,談笑間完成中國旺旺從新加坡退市,登陸港交所,財富逆勢增值。這筆近幾年來亞洲規模最大、杠桿比率最高的巨額融資收購讓此前極其低調的米果巨頭蔡衍明聲名大振。而正當人們驚嘆于此的時候,這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米果大亨又斥巨資接手經營臺灣中國時報集團,搖身跨入傳媒界。如此之大的行業跨度在向來愛冒險的蔡衍明看來,不過就是一場游戲而已。
TOP 10 唐駿 最會跳高的打工仔
得意指數:★★★
微軟、盛大、新華都[16.00 -1.90%],唐駿像腳底安了彈簧一樣越蹦越高。在中國,身價10億的富翁有很多,但身價10億的“打工仔”卻只有唐駿一個。當人人都向往當老板的時候,老板出身的唐駿卻把職業經理人做到了極致,然后回過頭來出書立傳,寫了本《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當然,寫書不過是業余的消遣,唐駿要沒那金剛鉆也攬不了陳發樹的瓷器活,“10年內新華都管理資產超過千億”這可不是說著玩兒的話。
失意榜
TOP 1 中小企業主 四刀一繩祭
失意指數:★★★★★★
似乎從未像今年一樣,中小企業主們面臨如此之大的困境。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出口大幅降低像“4把刀”橫亙在他們的面前,而信貸緊縮又如同套在他們脖上的“繩”,越勒越緊。年初到年尾,中小企業主們自殺、跑路的新聞應接不暇。曾經最具活力的商業人群選擇極端的方式祭祀中國經濟的痛苦轉型,警醒我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
TOP 2 田文華 三鹿之死
失意指數:★★★★★
創造利潤與商業道德矛盾嗎?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可現在仿佛人人都在捫心自問,而這其中最痛苦的怕是三鹿教母田文華了。或許之前她曾有過焦灼的內心掙扎,但對消費者的傷害,對企業本身的傷害,一切已經無法重頭再來。然而,結石門不過只是今年食品安全領域最典型的一個案例。三鹿之死又是否能喚起人們在商業活動中的倫理道德重建,恐怕還需要時間去檢驗。
TOP 3 中產階級 深套中的新股民
失意指數:★★★★★
在去年的牛市參與者中,中產階級成為了股民大軍的主力。他們渴望分享到中國經濟的成長,夢想通過股市增值財產性收入。不過隨著牛熊市的自然更迭以及經濟大環境的沖擊,他們成了最倒霉的股民群體。要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無論是農村的土地流轉,還是4萬億的基礎建設投資計劃,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最具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卻還被深套在股市里面,這多少有些尷尬。
TOP 4 榮智健 老馬失前蹄
失意指數:★★★★☆
“固守穩健、謹慎行事、絕不投機”,年過六旬的榮智健大約是忘了這句榮氏家族的訓誡,這一次糗大了。僅僅幾天之間,曾經增值比香港樓市都快的中信泰富以驚人的速度資產蒸發,讓他折戟的正是大洋彼岸刮來的金融海嘯。不過,銜玉而生的榮智健顯然不會就這么認輸,拒絕賤賣中信泰富、拒絕辭去董事會主席,再加上中信集團116億的出手救援,壓力之下的榮智健還能挺起腰板。
TOP 5 張茵 最女富豪
失意指數:★★★★
從全國兩會被人指責代表富人利益講話,到玖龍紙業卷入“血汗工廠”的漩渦,再到身家資產縮水92%,張茵的2008可真是流年不利。當各種財富榜單向中國富豪們襲來之時,也為這些商業翹楚們帶來外部輿論的種種壓力,這位曾經的第一女首富自打登榜的那天起,就被公眾的目光所聚焦。不過,對于玖龍來說,“高負債、高增長”的成功模式,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卻是個最大的危機。
TOP 6 楊慧妍 一姐大縮水
失意指數:★★★★
盡管可以輕松的說那不過是“紙上財富”,但一年之間資產蒸發掉千億元,這事放在誰身上,誰能舒服得了?好在去年還得意于房地產市場資本與實業交相輝映的富豪們,現在基本上都在財富縮水榜上,整個行業突然低迷下來,誰也沒比誰的臉色好看到哪兒去。更何況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楊慧妍仍然穩坐地產界一姐的位置。不過,房地產業要真跟股市那樣“一夜回到解放前”,那到不如現在就改行進軍娛樂圈。
TOP 7 馬明哲 “病”從口入
失意指數:★★★☆
年初,平安“不合時宜”的巨額融資讓很多人把當時A股市場連續暴跌的動因歸咎于平安,而彼時馬明哲帶領團隊四處游說,向投資者宣講融資將用于平安對海外市場資產收購。然而,最終融資成功的平安卻在海外投資巨虧,投資者將矛頭直指年薪高達6000多萬的馬明哲。如何平衡股東短期利益與企業長期發展之間的矛盾,恐怕是他要面對的一個艱難挑戰了。
TOP 8 杜雙華 最倒霉的榜眼秀
失意指數:★★★☆
假如杜雙華沒有登上富豪榜,后面的故事不知道還會不會如此令人關注,或許對于很多人來說,財富榜單就意味著倒霉的開始。鋼材價格大跌,市場需求的減弱,現金流吃緊,銀行斷貸,裁員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山東鋼鐵又虎視眈眈,財富榜眼秀的秀場還未散去,杜雙華就不得不面對這些讓人抓狂的困境。
TOP 9 黃光裕 套現之王被拘
失意指數:★★★☆
錢多了也燙手,套現135億元現金后,39歲的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光裕成了全中國“最有錢”的人,也成了被警方拘查的對象。據傳,涉嫌“操縱上市公司股價”是黃被調查的主要起因。對于熟稔“左手倒右手”的資本大佬來說,這一次不是無妄之災,而是命中注定的劫難。也許旁人永遠無法厘清這其中的是是非非,但在財富的江湖里,黃光裕已然是一段無可復制的傳奇。
TOP 10 方興東 博客教父的落寞
失意指數:★★★
一手開創了中國互聯網博客大潮的方興東仍然堅持著他關于博客精神的理想國,但“博客中國”向社交網絡的轉型實際上已經表明了方興東在博客商業化實踐上的完敗,或許這也是博客走向壽終正寢的開始。互聯網就是這么個殘酷的地方,縱然你有理想和激情,但很多時候“英雄”只能留給人們漸行漸遠的背影。”文|本刊記者 嚴睿 出處|英才雜志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