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柳服裝市場’到‘西柳大市場’,不是簡單的稱謂改變,而是深層次的文化升級,是從集散型批發文化到產業文化的轉變,是全面貫徹以服裝市場為龍頭帶動多元化市場形成,以多元化市場的發展來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的具體表現。”遼寧省海城市西柳市場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慶權是這樣詮釋西柳服裝市場的升級換代的。
服裝市場中的長子
曾經是全國第一批服裝專業市場的西柳服裝市場,一直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西柳服裝市場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當地百姓自發的服裝買賣而發起,現已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紡織服裝專業批發市場。
市場由12個經營區和周邊7個商廈群組成,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內設商鋪(門點)1.6萬個,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市場經營服裝、布匹、針織、鞋帽、輔料、家紡及電子電器等20余類2萬多種商品。主要輻射東北三省、內蒙古及華北、西北、中原等部分省區。
近幾年通過訂單邊貿、電子商務拓展到東北亞、東南亞、歐盟、美國及南部非洲等國際市場。市場日均上市8萬~10萬人,年均貨物吞吐量60余萬噸,年交易額逾240億元。
服裝市場中的長子身份令西柳服裝市場擔負了出類拔萃、再創輝煌的革新使命。如何借用品牌優勢,向多類型的專業市場集群發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積聚人、財、物流和信息等資源,成為西柳大市場做大做強的重要方向。
一業興 百業旺
西柳服裝市場帶動了一批加工、面輔料、化纖、棉麻絲企業的發展,僅西柳當地就有200家。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氣所帶來的經濟效應正在對西柳的品牌推廣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凸顯了市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據李慶權介紹,近年來,西柳服裝市場不斷拓展經營項目、提升商品檔次,力求建成經營種類豐富的西柳大市場。未來2~3年內,西柳將通過論證、規劃、開發和招商,逐步建成運營五金機電城、建材衛浴城、家俬燈具城、汽配汽貿城、電子商貿城、羊毛衫城、牛仔童裝城等各類專業市場,最終把西柳打造成東北三省一站式采購中心、遼寧中部城市群消費中心和中國北方現代物流集散中心,回歸先驅地位,重振雄風。
商貿城 市場升級排頭兵
升級第一步就是硬件設備改造。近期動工的西柳中國商貿城是對老市場在硬件設施上的全面提升。商貿城由河北浙江商會和紹興臺商協會聯合開發,位于西柳服裝市場南側,占地面積6.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6萬平方米,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一期工程由兩座5層框架結構的聯體建筑和一座26層的商住辦公樓組成。
西柳中國商貿城項目的投資商不僅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更具有豐富的商業地產開發和市場運作的理念。根據批發市場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將全新的商業地產運作理念引入項目的開發,堅持“互信共贏,和諧發展”的市場服務理念,以廣大入駐商家的長遠利益為根本,打造東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名品紡織服裝商貿城。
據西柳中國商貿城的投資方透露,西柳大市場有政府的全力支持、齊備的硬件環境,以及明顯的產業優勢,浙江和溫州商會將通過既有網絡向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推廣,以期實現真正的國際化。
恪守競爭力法則
一個市場的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它的可持續經營能力,既包括市場設施、布局環境等硬件條件,又包括管理水平、服務意識等軟件條件。從西柳服裝城到西柳大市場的調整,管委會班子都一直恪守著競爭力法則。
首先是吸引力,即市場的準入狀況與市場的美譽度。其次是管理力,即市場管理制度的透明度,市場服務意識與開發營銷能力,市場管理費用及其比例,物流配送能力與信息化服務水平,市場的硬件設施,經營戶的經營模式與創新能力等。在即將形成的西柳大市場中,管委會將在物流方面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
最后是市場的影響力,即市場的聚合力,主要商戶經營狀況,商戶的滿意度和未來信心,相關產業的集聚狀況,商品本身的影響力,市場的引導力與輻射力等因素。市場將推行封閉式管理,廢除多種不合理收費,降低商戶的經營成本,用小政府大服務的保姆式服務理念形成西柳大市場強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