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3年時間,通過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平臺建設,加快宜春鐵路貨場、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業基地、贛西物流園等物流園的建設和改造提升;大力引進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建立物流聯動機制,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聯動發展;完善區域物流網絡體系和城鄉物流配送體系,重點發展產業基地、專業市場、城鄉配送等物流產業。力爭到2015年,在全市規劃、建成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大型物流園3個以上,培育新增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物流企業5家以上,把宜春建設成為國內區域性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
宜春中心城物流業發展起步較晚,近幾年才逐漸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至2011年,中心城區擁有營運貨車4000多輛、2萬多個噸位,年完成貨運量1000萬噸,貨運周轉量18億噸公里。
目前,宜春中心城區已有7大商貿物流大市場和6大物流配送中心,同時擁有物流零擔專線、三方物流及貨運信息部等物流企業113家,解決了1.3萬人就業。
盡管中心城區物流業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與省內較發達的兄弟市相比,仍存在產業分散、規模過小、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貨運“血管”不暢,“短板”明顯。
企業規模小,經營和管理模式相對落后。中心城區100余家物流企業,平均擁有貨運車輛數不到40輛。公司大多注重短期效益,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向外拓展空間的能力。貨運配載服務部大多數停留在“一部電話、一張辦公桌、一塊黑板”的原始經營模式。
沒有專業的物流市場(或物流園區)。貿易廣場的零擔物流市場,倉庫面積小,沒有專業的裝卸作業區和停車場,車輛大多停在機動車道上,貨物堆放在人行道上。贛西汽車服務廣場已經開始二次開發,物流貨運停車場已被拆除一大半,很多途經宜春的貨車都無法停車卸貨上貨,無形中推高了物流運輸成本,降低了物流運輸服務效率。
貨物運輸形式單一。現有物流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把貨物從甲地運往乙地的單一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物流業的現代化、規模化、社會化、組織化程度低。
另外,企業之間無序競爭,缺乏具備現代物流管理知識的專業管理人員,生產企業“重生產經營、輕物流”的現象突出,嚴重制約了中心城區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宜春中心城物流業發展的優勢得天獨厚。隨著航空高鐵時代來臨,中心城區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明顯,同時物流資源豐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多。這些都為宜春物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看到優勢的同時,中心城區物流業發展在環境、政策、規劃、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很明顯。
首先,物流管理體制不順,缺乏統一規劃布置。物流管理沿用傳統的管理體制,制度不完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協調機制,未能形成布局合理的物流體系,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資源社會化配置的綜合效益,社會資源浪費較大。
其次,未出臺支持物流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省內物流業較發達的兄弟市,均出臺了物流業發展規劃,制定了發展的優惠政策及相關管理辦法。我市在這個方面已經滯后,若不盡快跟上,勢必會失去大好的發展機會。
第三,物流發展資金投入不足,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平臺建設不完善,物流業發展的定位和特色不明顯,重點不突出,給招商和選商造成一定的難度,國內實力雄厚的物流企業無法順利進駐宜春。
目前,贛西地區還沒有真正現代意義的物流園區。如果我市率先建設,那么對已在宜落戶的工業企業和商貿企業,將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業經營效益,并可以輻射周邊萍鄉、新余等地,使中心城真正成為贛西商貿物流聚集地。
因此,宜春物流園的建設是一個重點。2012年7月26日,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印發江西省現代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提到:“十二五”時期在宜春重點規劃建設集商品批發、貨物集散、中轉、社會化倉儲、配送、商務會展及信息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國際型物流園區。根據這一通知,宜春物流園區可定位為贛西地區綜合性國際型物流園區,可以將中心城區所有物流企業全部納入物流園區統一管理,使綜合物流園區真正做大做強。
根據宜春中心城的實際情況,有關部門建議,宜春物流園區一定要上檔次、上規模。可規劃建設一個占地面積1500畝(周邊預留1000畝土地),總投資30億元以上,規劃建筑面積200萬平方米的綜合物流園區。按此規模建成后,預計年營業額可達150億元以上,年納稅5億元以上,可直接帶動3萬人就業。物流園建議建在湖田鎮境內或下浦街道境內,湖田鎮周邊臨近昌金高速、明月山機場、320國道、宜萬高速(規劃),且通過外環路可在30分鐘內到達鐵路貨場,物流條件優越;下浦街道周邊臨近浙贛鐵路、杭南長高鐵(建設中)、320國道、昌金高速,物流條件也不錯。
目前,我市服務業三年大會戰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經成立,物流業發展的專項規劃也正在制定之中。同時,我市還將制定出臺具體可操作的扶持物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對物流園區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物流企業等重大物流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在立項審批、核準或備案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