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置身于合肥火車站廣場、勝利路、站前路這一狹長的“黃金三角”地帶服裝批發市場,還是流連于四牌樓附近的多家高檔商場服飾區,有心人不難發現,到處都充斥著粵、浙、滬、蘇等地生產的洋品牌服裝,而本地的服裝品牌卻“身影”難覓。
“服裝品牌需要的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在省城一家企業做中層管理的吳妍說,她也想支持本土服裝品牌,但環顧四周,商場里目之所及都是掛著洋文招牌的服裝專柜。
在合肥工作了兩年的小孫告訴記者,盡管自己買衣服能接受的心理價位不超過五百元,但購買時還是傾向于上海、廣東等地的品牌。至于安徽本土品牌,小孫表示“倒沒幾家能叫上名的”。
本土服裝品牌遭遇的尷尬還不止這些。我省一家走高端路線的時裝公司負責人坦言,品牌打進武漢、上海等外地商場時順風順水,在自家“地盤”上反而一波三折。在跟省內不少高檔商場洽談時,這些商場的第一反應便是“安徽出不了服裝品牌”,讓他好不尷尬。
省內高端品牌難以打響,低端代工的日子也不好過。肥西縣的李老板專門從事T恤衫、針織內衣的加工,由于沒有自主品牌,每件成品的利潤很薄;此外,還經常遇到融資渠道不暢、招工難的問題,廠子運轉得緊緊巴巴。
“做服裝加工或代工起步相對容易些,風險不大。”采訪中,有服裝制造商說,目前我省服裝代加工主要集中在安慶、黃山、六安等地,但代工發展后勁弱,難以做大品牌,不容易形成產業集群。采訪中,不少小型服裝企業主坦言,自己也想創牌,但往高端轉型很難。創牌子的前期投入較大,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如果貸不到款,企業從內到外的形象升級就無法完成。
配套產業未成氣候
早在2006年,合肥市便開始打造服裝創新產業基地。時至今日,在這里建立生產基地的服裝企業不少,生根發芽的本土品牌卻不多。其中原因何在?
3月28日,幾番找尋,記者聯系到一家將品牌總部設立于合肥的高檔女裝公司。該公司副總經理洪文松告訴記者,做大做強服裝產業,安徽有著良好的先天條件,例如服裝產業工人多、安徽籍服裝設計人才也不少,但產業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
洪文松分析說,目前,省城創立本土高端品牌的產業氛圍還未形成,主要是因為缺乏配套產業鏈,一些配輔料在合肥遍尋不著,影響了部分企業的積極性。“我們的設計師一個星期去一趟上海,有時候只為尋找一粒合適的紐扣。”洪文松說。
此外,要想創牌,對一般的小微企業來說,資金問題是極大的掣肘。洪文松告訴記者,高檔服裝業是一個對創新要求很高的行業。目前,他所在的公司每個季度用在研發上的費用就有1000多萬元;公司每開設一個品牌店,就要花費100多萬元,“而一般的小企業資金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資金為創牌鋪路。”
在設計、生產、營銷等環節砸下了重金,服裝品質得到提升,價格自然也不菲。洪文松告訴記者,公司出品的一件薄外套售價3000多元。因此,在合肥,這一時裝品牌只入駐金鷹、瑞景等高端商場。“我們有自己的追趕目標,如國內幾家知名的高檔女裝。它們去哪開專柜,我們就跟著走。一邊學習別人的優勢,一邊調整經營策略,保證同等品質的前提下,在價格上做出一定讓步,這樣漸漸獲得了部分市場份額。”洪文松說。然而,這家將品牌總部設在合肥的高檔女裝公司,在拓展市場時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我們目前在全國開設了30多家門店,其中省內有7家。去年,公司總銷售額約1億元,但省內銷售額僅3000萬。”洪文松說,究其原因,是因為省內一些商場及消費者認為本土品牌沒檔次。
多措并舉升級產業
近幾年來,我省服裝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來自省服裝商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省服裝總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0.76%,排名全國第16位;2011年,我省的服裝總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1.84%,排名全國第11位。“然而,由于我省服裝產業基礎薄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還很多。”省服裝商會負責人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省紡織服裝行業約有2萬家企業,但大多是外貿型加工企業,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不多。有業內人士坦言,小而散的行業現狀背后,是我省服裝企業資金實力的薄弱,因為利潤微薄、基礎薄弱,他們也無力實施產業升級。這直接決定了我省知名服裝品牌的匱乏。據測算,一件品牌服裝,人工生產成本只占到銷售價的8%左右,如果大多數服裝企業只停留在代工生產的低級階段,將無法分享品牌成長所獲得的利潤。
“接下來,我們要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外貿型加工企業轉型,促進實體經濟的產銷互動,鼓勵實體經濟的品牌建設。”省服裝商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潔庚說,我省將召開紡織服裝制造業大會,重點研討建立行業發展基金,搭建融資平臺,解決服裝企業的融資問題。據悉,目前已有多家銀行與省服裝商會取得聯系,達成合作意向。
創牌,服裝工業園區是重要平臺。據省服裝商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已經有4個國家級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我們將對宿州紡織服裝工業園等重點在建項目進行扶持。此外,還將在蒙城等地興建服裝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建立品牌孵化基地和創業基地。”陳潔庚說。
創立本土品牌,實施產業升級,需要各相關部門合力推進。省服裝商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計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如由政府部門、金融部門、服裝行業的領導、學者組成“企業醫院”,為我省服裝實體經濟問診把脈,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