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遍地開花的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園,一面則是大量空置的關外的老舊工業園。據深圳市國土委統計,深圳每平方公里就有2個產業園。產業園不僅同質化現象嚴重,而且多年來管理模式不變,停留在“政府提供土地、村民開發建房當房東、企業租房”的傳統模式。籠子騰出來了,鳥兒誰來引進?說不清。
深圳市規劃國土委主任王芃建議,應借鑒臺灣等地經驗,“換鳥”先“騰籠”,由土地供應為主轉向廠房配置為主,探索新型產業園區建設的可能,以好的環境吸引企業、人才來投資和工作。
舊貌換新顏動力不足
“多年靠收租維持的產業園太多了,你想怎么管都可以。蓋房子隨你,你有房子,把房子交給別人管,你只收租金也可以啊。只要你有地或者房子,你其實就不用操心了。”南山科技事務所副所長陸彥文介紹,產業園一部分是政府在管理,但更大的一部分,是交給市場。由于市場的需求多樣,產業園的管理模式也就多種多樣。深圳科技界元老、原深圳市科協副主席張克科說,在工業區的管理過程中,政府的規劃,只規劃了這塊地的使用用途———是進行商業地產的開發,還是工業用地。其余的則由市場說了算。
也正是由于市場的驅動,在產業園的“舊貌換新顏”上,多年來顯得動力不足。缺乏了強有力的政府推動,產業園的升級才顯得步履維艱。不少工業地產業內人士表示,從市場的角度看來,隨著商業地產利潤持續走高,工業地產一直以來是地產中的“冷門”。加上工業地產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在升級改造中,又容易涉及到諸多產權和歷史糾紛。因此,廠房租賃、產業園區升級,多年來,很難引入新的力量。這也直接導致產業園區管理模式維持了陳舊的狀態。
翻翻深圳的地名地圖,恐怕沒有一個詞與“產業園”那樣,有那么多的同義詞。“確實叫法上挺多的,但是其實都是一個產業集聚的概念,都是一個意思。”深圳大學教授袁易明表示,產業集聚是深圳城市化進程中一個必然現象。他認為,在當前深圳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做好引導,形成統一的規劃,提高產業園的質量,顯得至關重要。
管理模式轉變艱難
在龍華清湖硅谷動力產業園,一道“柏林墻”的出現,反映了產業園管理模式要“變”的艱難歷程:2003年,硅谷動力公司董事長何明遠聽說清湖村委空置多年的廠房正在招租。他想出了一個新主意———將廠房整體出租下來,在進行裝修后,再造一個新的產業園,“就是我把它打扮包裝一番,再出租出去,這樣它漂亮了,也更加吸引人了”。
但接下來的談判過程之艱難卻是何明遠遠遠沒有想到的。廠房權屬主體之多、歷史遺留問題之復雜、業主即村民的意見又不一致,導致他花了整整半年,才說服了各個業主,簽訂了協議。在他的產業園開業后,他大膽引進了萬科的物業管理模式,把產業園當做住宅小區來打理,既有窗明幾凈的廠房,又綠樹成蔭。他的產業園一下子火了一把。
但是麻煩隨之而來。看到何明遠的產業園火了,原來的業主不滿意了。要求重新簽訂協議,將原來讓何明遠打理的廠房自行出租。這意味著此前何明遠投入的數百萬園區裝修、改造、環境整治等幾百萬一下子付諸東流。這下何明遠急了。幾番談判之下,1/4的園區重新回到了原來業主手中,剩下的3/4依然是何明遠管理。中間豎起了一道墻。何明遠稱之為“柏林墻”。
8年過去,一墻之隔,效果卻迥異。被業主要回去的那邊,是大量廠房空置、老舊的傳統工業區,而在何明遠這邊,是年年滿客、出租率100%、綠樹成蔭的新式工業園。何明遠說,在他看來,多年經歷的曲折,反映了市場自然條件下,不經過政府強有力的干預,舊的工業園要想變得“時髦”,確實是非常艱難。他說,不是每個產業園的經營者都能像他這樣,愿意花大力氣、投入這么多,進行產業園的升級改造。“稍稍沒有決心和毅力,或者資金實力不雄厚的人,很難支撐下去”。何明遠坦言,自己投入那么多,其實產業園在改造后的出租的收益并不高,“我投入的錢直接買房子自己當業主,肯定比我現在賺的多得多。我是當成事業來做的,所以不計較收益。但其他的人恐怕就很難做到”。
探索產業園新模式
“深圳有多少個產業園?據我們統計,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就有3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工業園。這么多工業園,到底創造了多少的效益?”在深圳12月召開的全市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產業園區的管理成為討論的話題之一,而園區的重復建設、日趨同質化現象等備受關注。深圳市規劃國土委主任王芃表示,深圳應改變過去單純重工業園的建設發展模式,推進產業園區的整合。可借鑒臺灣等地經驗,“換鳥”先“騰籠”,由土地供應為主轉向廠房配置為主,探索新型產業園區建設的可能,以好的環境吸引企業、人才來投資和工作。
就深圳市政府而言,多年模式的陳舊也令產業主管部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1月深圳召開全市產業升級大會上,出臺了“1+4”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專業園區、專業市場等高級業態,推動社區集體經濟由單一“租賃型”向“投資型”和“管理型”轉變。并提出,政府將委托專業經營機構整體承租原社區經濟廠房,探索政府主導、專業經營、社區參與的合作模式,并要以南山平山和坪山金沙等社區為試點。
負責起草“1+4”文件的深圳市科工貿信委負責人表示,這是深圳經過了對全市產業園詳細的摸底調查之后,制定的具體針對性的措施。今后深圳將改變以往傳統的產業園管理思路,一方面做好政府引導的產業園樣板工程,另一方面,鼓勵上市公司等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集體經濟轉型中,實現“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互利共贏。”
■香港經驗
香港科學園:
靠平臺不靠政策優惠
坐落在香港沙田海旁,香港科學園景色怡人,海的另一邊,是一排一排的高級住宅,“如果港府將這塊地用作發展房地產,這塊地肯定也是豪宅區。”科學院行政總裁陳蔭楠說,但除了提供一塊土地,港府對科學園并無其他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的最大吸引點是科學園搭建的平臺。”
發展了10年的香港科學園,目前有20萬平方米,“如今使用率達到90%,還有很多公司在排隊等位,對我們來說很鼓舞。”科學院市場及銷售副總裁楊孟璋介紹說,能做到這樣,一方面,科學院的硬件是世界級的,另一方面,楊孟璋認為,科學園很大的優勢在于,為入園企業提供了一個暢通的交流平臺。“”如果單看租金優惠,我們不可能比內地便宜,所以我們靠的是營商環境、人力資源、科研氣候,內地的產業園還需要時間去奠定這些基礎。“楊孟璋總結。